闻说在江门棠下(旧属新会),有古村可游、幽山可入、奇花可赏、美味可尝。 这里有三条相邻的村子,都可谓文化之乡:金竹冈村是清初著名学者胡方的故乡,至今村头还有鲍俊所书巨匾:金竹先生故里;石头村则是现代最大的史学家之一陈垣先生的故乡,其故居已开放供人凭吊;良溪村是珠玑巷移民领袖罗贵所开辟,建村已近千年,清代岭南四大家之一罗天池就是良溪村人,村中祠堂还悬挂着他中解元时的匾额。良溪村保留明清建筑最为丰富,村容甚具古典气息。 而赏花,则是春天的必备节目之一。我们只要驾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在幽山古刹间看到广东独有的奇花———禾雀花。 可谓诸美集于一游,何乐而不为? 雨中深巷昔日朱门 我们先拐进了良溪古村,车子就停在村口的大池塘边。 良溪村背山面水,村前的池塘开阔,玉带般的河涌环绕大半个村子,巨大繁茂的古榕、高挺的红棉深深扎根在村口的池塘边上。麻石板铺成的巷子窄长而纵横交错,不少石基青砖建成的古民居,门额的砖雕、灰塑都十分精致,山墙边描草龙,屋梁下尽是水墨绘画。这些幽雅的古民居,多是清末民初的侨房———村民出国经商,赚钱回来兴建的;另一些以赭红岩石为墙基的青砖古屋,则是明代的建筑。 下雨天,走在麻石石板路上,颇有怀旧味道。早上行程的压轴节目,是去看良溪村的朱门大户———韫石堂。 一进门,门官神台、厅堂等,都显得特别宏大。最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客厅那一整面木雕间隔墙以及艳丽的满洲玻璃窗花。之前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以及开平自立村里对外开放的碉楼,类似的木雕都没有这么大型的。这里是一整面的间隔墙,上半部分供奉神灵,下面起着真正的间隔作用。精巧的木雕散落在屋子里的屏风、窗棂以及天花上,图案以喜鹊、蝙蝠、花果等吉祥物为主题。 红橙蓝绿的满洲玻璃窗花,艳丽而内敛。客厅间隔墙上的花玻璃是单面的,在客厅里看,如茶色玻璃,跟陈木色融为一体;走进后面的小黑房,才能发现它们原来是彩色的,还能透光。房间里的花玻璃才是双面的,拼砌方式带了西洋味道,不过整体图案是倒着的蝙蝠———福到了!房间里一个屏风似的间隔玻璃门,也蛮有意思,一格一块花玻璃,玻璃上有镂空式的文字,都是“仁义自成”一类的词。 古村落中的古宗祠 撑着伞,我们沿着石板路,围着良溪村绕了一个大圈儿,分别参观了两座罗氏宗祠。 罗氏大宗祠,是罗氏的总宗祠,占地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5月,咸丰10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三进的砖木结构,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这是良溪罗姓村民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的。良溪出了不少名人,除了开基的罗贵外,还有清代道光六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民国时期著名画家罗卓等。 探寻禾雀花的祖地——公坑寺 饱餐一顿,闲聊一阵,我们再次启动,去公坑寺寻找禾雀花。 公坑寺山道幽深,景色清雅,它是禾雀花的原产地,漫山藤萝盘绕,更增加了此地的清奇古雅。可惜今年天旱花少,但仍不失为一个半日游的好去处。乡先贤罗干卿先生在此留下一诗,至今脍炙人口:倚云楼上忆联翩,曾与山僧借榻眠。乍听泉声疑夜雨,疏棂犹见月娟娟。颇能道出这里的佳胜处。 禾雀花,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儿花,为蝶形花科藤本植物。每年清明前后开花,一串串长在藤上交错缠绕。我们在树根缠绕处,看到零落地开着几串禾雀花。大家簇拥而上,忍不住摘了一朵下来研究。看看花形:圆圆的小脑袋,淡绿色的花身、小小的翅膀,胖嘟嘟的小肚子,还有一条小尾巴翘起来,像不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雏雀? 神奇的是,禾雀花受伤时还会“流血”———花瓣受损时会流出浅红色的液体。我们现场试试,果然!同行的美眉连叹:这花儿真有灵性!在新会民间,对禾雀花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到新会,见到禾雀偷吃田里的稻谷,农民们颗粒无收,苦不堪言,顿起怜悯之心,于是施展法术,用山藤将禾雀绑住,丢在山上,只准它们在每年的清明前后,稻谷青黄不接时才出来。从此之后,禾雀没再偷吃稻谷,而新会从此多了这种奇花。据说,除了绿色外,禾雀花还有紫色、白色和黄色。不知道哪个颜色最漂亮? 驾车路线: 走佛开高速,在陈山出口下高速,往江门方向12公里处即为棠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