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西班牙小城埃尔切,海枣树的身影无处不在,小城内外有大片的海枣林,据说有20万到30万株,除在街道两旁、街心花园、私人庭院里种植外,大部分集中成片,形成海枣园。漫步埃尔切,有时甚至分不清是身在林中还是身在城中,城市与海枣交相掩映(见题图,张金江摄)。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里的海枣园列入“世界人类遗产名录”。 海枣树干笔直,高大挺拔,树上挂满了果实。果实一簇簇地挂在叶子之间,沉甸甸地向下垂着。因成熟度不同,果实有的金黄,像金桔,有的深紫,像葡萄,但果形是长圆的。当地人说,海枣树雌雄异株,雌树结果,雄树无果。每年10、11月是海枣的收获季节。海枣树的果实叫海枣,或椰枣。记得小的时候,人们都叫它“伊拉克蜜枣”。据说当时北京商店里卖的海枣都是从伊拉克进口的。伊拉克所在的西亚以及北非地区是海枣的故乡。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原无海枣,埃尔切又怎么有这么大片的海枣林呢? 在埃尔切的海枣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专家说,海枣树是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2000至3000年前从西亚和北非带来的。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在出土的罗马人烧制的陶器上,就有海枣树的图案。但把海枣培育成林,把一片干旱的不毛之地变成富饶绿洲的,则是8世纪初来到西班牙的阿拉伯人。 这些阿拉伯人来自干旱的北非。他们擅长用水,堪称变荒漠为绿洲的专家。他们将建设绿洲的技术运用于埃尔切,开发了大片海枣园。经过一代代的精心呵护,埃尔切的海枣园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欧洲最大的海枣林。 埃尔切的海枣园都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在林中散步、游览。圣普拉西多海枣园仍保持几百年前阿拉伯人时代的样子。园子里都修成长方形的畦田,畦边种着海枣树,水渠把一块块畦田连起来,用从远处引来的水灌溉。畦田里,海枣树之间都有较大距离,中间的空地种些低矮的果树、菜蔬或粮食作物。这样多层次的种植方法可有效利用土地和水,高大的海枣树可为低矮的作物遮挡强烈阳光的照射,抵挡强风的侵袭。 “神甫”园是埃尔切最有名的海枣园。园子的名字源自100多年前在这里当神甫的主人。“神甫”园占地1.3万平方米,有1000余株海枣树。它出名皆因园中一株叫“帝王”的海枣树。海枣树可以活200年,这株“帝王”海枣树大约170岁了。海枣树多为独干,也有长到10多岁时从根部生出分枝的。让人称奇的是,这株“帝王”海枣30岁时一下长出7个分枝,且一反从根部生出的常态,7个分枝都从主干距地面高2米的地方长出来。“帝王”海枣的名字跟茜茜公主有些关系。据说1894年茜茜公主光临“神甫”园,看到那有7个分枝又异常茂盛的海枣树,甚为惊叹地说,这株海枣有帝王风范呀。之后,园主人卡斯塔尼奥神甫就将它命名为“帝王”了。经受了170年风雨,“帝王”海枣仍枝繁叶茂,高达20米,重量超过8000公斤。为帮助它支撑过重的躯干,园主人给它装上了结实的金属支架。 株株海枣树婀娜多姿,让城市变得妩媚动人。海风习习,海枣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在这林中城或是城中林中漫步,到小店选购些褐色的油光闪亮的海枣,边走,边品,边聆听海枣树的低语,赏心悦目,十分惬意。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是否要加上“人人要当护树使者”几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