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山灵岩,怎么会不游龙鼻洞?南宋理学家朱熹“天开图画”的四字手笔,添上了朱漆,在草莽中闪闪发光,正指引着龙鼻洞的去处呢。 龙鼻洞在插龙峰下,洞的形状像一只蚌壳,洞口高百余米,洞深四十余米。仰头一看,洞顶一条龙鳞般的石纹,弯弯曲曲地通到洞底,与洞底一块鼻子似的岩石相连。“老龙倦雷霆,奔山化为石,惟有鼻不枯,尚留云雨迹。”这老龙,原来是因为呼风唤雨太疲劳了,才躲到山洞里了?“绝蹬悬崖隐万峰,长空昨夜起蛟龙,真形化作灵岩石,嘘气犹成玉露浓。”呵,昨夜的风风雨雨是它的作威作福,它的魂魄飞逝了,它嘘的气却成了玉露珍珠!早就听说东海洋面有一条蚌壳龙,是一只蚌壳吞了一颗夜明珠成的精灵,难道这条蚌壳龙一直就躲在这里?它时时刻刻把自己的膏血献给了雁荡山人,却永远获得了雁荡山人的崇敬。 “神龙化石是何年,生气犹垂鼻内涎。倘遇真人还点眼,好从风雨上青天。”是呀,龙似乎今天成了化石,但它的生气犹在,那就是龙鼻水哪!倘能遇上适当的时候,龙还要飞腾上天耕云抪雨呵! 惟有明代王至言笔下的“龙”,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因为贪睡,误了施雨的时机,受到了天帝的惩罚:“深山与大泽,灵物长安潜。天帝敕行雨,嘘云出嵚岩。须臾鼓雷霆,甘澍四海沾。乘龙偏喜睡,不知帝令严。屯膏未及施,林樾皆焦炎。帝怒遣五丁,凿石为羁钳。置之谽牙中,首尾弗克兼。山鬼挫其角,木魅攫其髯……”这天帝对自己麾下的龙丝毫无宠爱的表示,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大,只要见“林樾皆焦炎”,则“帝怒遣五丁,凿石为羁钳”,把它固定在崖壁,头尾不能相顾,任其遭受山鬼、木魅的欺负。 同行的老王虔诚地双手合十,向这条“鳞甲宛然,头坠洞中”的龙拜了三拜,然后爬到了龙鼻处。老王连声称赞这只龙鼻,太像了,太好了,太美了!他连连地拍着照,逗得我也爬上了龙的祭台,用手去摸摸长长的湿润润的龙鼻。老王说,那湿湿的,就是龙鼻流出的水。我怀疑地看着老王,只是莫名其妙地笑,心想,难道这真是龙鼻淌出的水? 打开明代王献芝《游雁山记》,有载:“嶂之半崖曲折而登,有龙鼻水,巍合二崖,石龙中陷有鳞甲状,垂端于岩中,若鼻然,色如古洞,圆尖有孔,泉水时时下滴,可治翳目。”这或许是最早关于龙鼻水的记载吧?这里说,龙鼻的洞是“圆尖有孔”。明代孙毂《雁荡游记》中也载:“有鼻两孔,日夜滴不止,两爪筋固骨隐隐露壁间。”邑人何白《龙鼻水》载:“崖端石龙长数百丈,蜿蜒下垂,鳞甲悉具,石理作缥碧色。中爪陷入崖中,若攫拏状。龙首下垂,去地不十尺。鼻端小穴,泉涓涓时下一滴,石盘承之,香滑甘洌,足傲神瀵而凛玉酒,余为一歃,尘盆若涤。”何白夸耀龙鼻小穴涓涓下滴的水,能傲视《列子·汤问》中说的“味过醪醴”的神瀵泉,也可逾越南朝江总《玛瑙碗赋》中所颂昆仑仙草酿的“玉酒”水! 稍后几十年,江苏徐宏祖来游,记得更详细一些:“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灵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徐宏祖说的龙鼻端,“孔可容指”,又在哪里? 清代陈梦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游雁荡,记载: “自底至巅,亦甃以石级,旋转登蹑,每数十级,则小憩,至绝顶平处,倚石而坐,喘息少定,僧进茶茗。仰观洞之尽处,有石下垂至地,宛若龙爪。又一石下垂如龙鼻,鼻端有孔,孔中一滴滴入石盆中。僧云,此龙鼻水,九月二十始滴,五月二十日则止,能洗目病。予笑而从空中勺水洗之,清爽异常。僧人之言,或不诬也。”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龙鼻洞内曾建有僧房,僧见客来奉敬茶水;二,龙鼻出水是有时间性的,即六、七、八三月无水;三,龙鼻水流大,从空中都能用勺接之;四,龙鼻水是良药,能治眼疾。(明代王献芝早就说“可治翳目”) 而清人郭钟岳光绪十九年(1894)代理乐清知县后游雁荡山记载:“攀援而登龙鼻洞,观泉亭则已废矣,龙鼻相传不数年前为人凿去,水源自在也。洞中有龙爪,以石为之者。席地少憩。读明嘉靖时诸题名,烟霭四合,已将暮矣。”“不数年前”多少年?几十年吧。那样说,龙鼻大约在咸丰或同治年间,即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为破坏!而当时,石龙爪还在的。那么,现在的石龙爪呢? “石龙滴滴鼻中水,二十名泉类莫齐。头白山翁贪漱齿,杖藜逐旦过桥西。”宋代雁荡山僧释如珙的《龙鼻水》诗,或许是如今收集到的最早记录龙鼻洞的诗。诗中说,老头子为了牙齿好,每天还特地拄着拐杖,过桥而来,接龙鼻水漱口呢。想想,那时的龙鼻水多大! 明代赵性鲁的龙鼻水诗云:“颗颗匀圆走玉盂,卧龙鼻观泻明珠,会看白日拿云去,一洒甘霖四海苏。”龙鼻水一颗颗如珠若珍,滴入玉盆,滋润四海,则成甘霖。 元代李孝光有《龙鼻水听琴》诗二十六行,一气呵成:“紫髯元甲卧不动,真翁龟息深至踵,大笑欠伸忽飞起,明月萧萧在秋水。”能在龙鼻洞听琴,表明龙鼻洞是一个幽雅的处所。按明代孙毂《雁荡游记》载:“洞中有亭,孙子饮鼻水复甘之。”无疑,这僧房茶亭,在元明两代是确实存在的。 “盘过千溪百叠山,洞开龙鼻水潺潺,非自山灵留一孔,九秋久旱作甘泉。”杨宗业的诗碑,龙飞凤舞,清丽刚正、秀雅俊逸。当年,这位威震东南海陬的杨将军,看到的龙鼻水是潺潺不断地流淌着的,纵然雁荡大旱九年,它也能供给甘泉!这是诗人精神的写照,与明万历年间无名氏的勒石“霖雨苍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鼻洞“沈括”的题名,淹没在众多的题名中;元、明、清、民国四代,还有近百题字题诗,密密麻麻,无怪龙鼻洞成了“雁荡碑窟”!可惜,也遭到了不少人为的破坏或盗窃。见石洞内筑了一道围栏,想必是有关部门曾一度想封闭此洞,仅作博物馆。由此,足见龙鼻洞之奇之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