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简介
普格是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普格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彝族文化资源向彝族文化资本,依托独特的彝族文化,打造建成了螺髻山彝寨,丰富了普格旅游文化内涵,构建旅游发展新平台,加快普格旅游发展步伐。
螺髻山彝寨位于神姿仙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下,地处螺髻山集镇,北距航天城——西昌42公里,南到四川名泉——温泉瀑布16公里,到螺髻山温泉山庄、县城30公里。螺髻山彝寨占地170余亩,由82个不同类型的彝族特色民居、两座寨门、11个大小碉楼、客栈、兹姆广场、阿莫里惹雕塑、毕阿史拉则浮雕和民族特色穿枋等景观组成。
螺髻山彝寨立足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创新彝族传统文化特色,凸显彝族建筑艺术风格,经营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展现原生态彝族风情,集彝族文化之大成,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传统的房屋构造,独特的屋脊起翘,镂空的卷花木门,神秘莫测的星像图,粗犷的青石图腾浮雕,极富想象的怪兽神鸟,高大的毕摩造型,感天动地的古老传说,激情似火的色彩,处处彰显彝族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走进彝寨,就仿佛走进了彝族文化的历史长廊;漫步彝寨,可以充分感受到神秘的彝族传统文化,领略中国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的风采。
魅力彝寨与神奇螺髻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置身彝寨,是赏螺髻山色、品彝家风情的绝佳之地。
二 主要景观景点简介
彝寨正寨门
正寨门以彝族传统的碉楼作为主体架构,正、背面青石浮雕以彝族图腾鹰、虎图案作为装饰,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色彩和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侧面青石浮雕以彝族的护身符图案作为装饰,以求出入平安,表现出了和平、安宁、幸福的愿望。
中间的立柱雕刻了彝语“子惹”、“里惹”,意为顶天立地柱,在彝族传说中天地的分开就是靠顶天立地柱撑顶开的。也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天梯,天梯是地上的万物与天神们交往的通道。在立柱的装饰上采用了彝族传统图案与彝族训世诗《玛木特衣》的选段相结合,图文并茂,给人以古朴神秘的感觉。
彝寨侧寨门
侧寨门采用非对称形式来平衡斜坡造成的视觉重力,以解构的设计理念表现寨门,不完整和残断给人一种对历史无限想象的空间,自然的斜坡仿佛是过去的山洪或泥石流,冲断和埋藏了远古的文化、历史。寨门的主体在过去或许是碉楼,或许是其它什么,断柱、残墙和裸露的横梁它们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呢?整个寨门简洁大方,给人予无限暇想的空间,突出了阿都性格。
妈妈的女儿
雕塑《阿莫里惹》取材于彝族民间经典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妈妈的女儿》如泣如诉的诗词脍炙人口、感人肺腑、摧人泪下。诗中描绘的阿莫里惹容貌如索玛花般美丽动人,举止似拉箐河般流畅得体。她在秀丽的阿丽山上牧羊放歌,在清澈的拉箐河畔梳洗打扮,在故乡度过了天真浪漫的快乐童年。凉山彝族妇女都爱听爱唱《妈妈的女儿》。每当火把节,或是女儿出嫁时,她们便聚集一堂,轮番吟唱《妈妈的女儿》,感怀女儿,互诉衷肠。
兹姆广场
“兹姆广场”位于彝寨中心位置,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主要由开天辟地雕塑、六个十鲁拇、三道兵器架门、开天辟地传说彝语石刻、彝族三色旗等景观组成。
“兹姆”,彝语,有创世之意。广场取名为“兹姆广场”,意为彝族先祖曾经开天辟地,创造过辉煌灿烂的五彩世界;当今彝族也豪不逊色,传承先辈勇猛无畏之遗风,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再续新篇,再创辉煌。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前,诞生四神仙,北方生司刃鼎力,南方生阿俄殊补,东方生孺刃古达,西方生蜀刃迩达,天神恩体古兹派亘摩阿迩用九块钢钯,以膝盖当砧磴,口腔当风箱,手指当火钳,拳头当铁锤,铸成四把擎天大铁叉,交给四位仙子打开东西南北四方天,立下四根柱撑天,加上四条绳支天,摆了四个石稳天,派遣司丸约祖来造地,天地从此分开,大地变光明,山川有河流,世间有空气,万物生灵从此生。
十鲁拇
十鲁拇是彝族古时候的战争令牌。真实的十鲁拇大小与人的大拇指差不多,形似人的大拇指,刻有人脸像,背绑羽毛和辣椒时表示十万火急。一旦发生战情时,传令者就骑马飞奔至各村寨,不用进寨,在寨口用绑着十鲁拇的箭射入寨中,寨中人拣到十鲁拇后就知道战争将至,就会立即武装起来,投入战斗。传令者以箭传射,不入村寨,这样大大节约了传令时间。
三色旗
三色旗由红、黄、黑三面三角旗组成,旗面分别绘有日、月、支格阿鲁、彝族十月历法图案。红、黄、黑是彝族最传统的三种颜色,红色代表勇敢、热情,黄色代表光明、美丽,黑色代表高贵、庄重。中间的旗杆高9.9米,两边的旗杆高9米,彝族人民认为“9”字是最大的数字,在彝语中“9”字也代表着吉祥、长久、稳固,表现了彝族人民爱好和平、向往安宁的性情。
大型浮雕——毕阿史拉则
毕阿史拉则相传为彝族的大毕摩。浮雕中巨大的头像为毕摩毕阿史拉则造像,右边为禽克——毕摩神扇,左边为毕摩的神签筒,上刻凉山彝族沙马锡哈的星像图(星像图采自《彝族天文学史》),原图为圆弧形,浮雕中为了作品造型需要,以直列方式刻于神签筒上。上部刻有支格阿龙、日、月、飞马图,背景为时隐时现的毕摩经文。
毕阿史拉则头像正面宽2米,高3.6米,侧面宽1.6米,该头像是中国彝族第一大毕摩造像,与毕阿史拉则第一大毕摩的身份相吻合,也与螺髻山中国彝族第一寨的身份相吻合。
伞形路灯
伞形路灯上部采用了彝族传统用具——黄蜡伞作为灯罩,下部采用了彝族妇女传统服装——百褶裙作为灯座。黄蜡伞和百褶裙是彝族少女最喜爱的饰品,每当火把节到来,彝族少女便要穿上百褶裙,打起黄蜡伞,三五一群,来到火把场,唱起山歌,跳起朵洛荷,参加选美,寻觅自己的心上人,每当这时,一把把黄蜡伞下便是一对对有情人在互诉衷肠。
民族特色穿枋
远古的时候,彝族民居多为木制结构,穿枋是房屋结构的组成部分,为房屋的挑梁,也可用作悬挂玉米等粮食,悬挂得越多表示越富有。后来,人们在穿枋上雕刻各种图案,穿枋逐渐演变为一种饰品。穿枋一般由斗拱和横枋组成,斗拱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牛头、羊头等形状。穿枋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穿枋的色彩以彝族最传统的红、黄、黑三色作为主色调,图案多采用彝族图腾鹰、虎,器皿,四季花卉,日、月、飞禽、走兽、飞天、纹饰等,玲珑剔透,自然生动,表现了彝族人民追求和平、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彝寨街道名由来
“兹姆广场”四周的街道以古时开天辟地的神仙名字命名。北方的街道取名为“司刃鼎力路”,南方的街道取名为“阿俄殊补路”,东西向的街道取名为“孺刃古达路”,广场西边的街道取名为“蜀刃迩达路”。其他两条街道取名为“亘摩阿迩路”和“司刃约祖路”。“亘摩阿迩”是锻造擎天大柱的神匠,“司刃约祖”是打造山川河流的神仙。
彝寨外围的四条街道以普格境内有名的景区景点命名,意为普格拥有钟灵毓秀的自然资源,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通往螺髻山景区的街道取名为“螺髻大道”;彝寨东面的街道取名为“特补瑙达路”,“特补瑙达”是螺髻山区的彝语称谓;进入寨内的街道取名为“拉箐日泽路”,“拉箐日泽”是普格县湾洛乡境内的拉箐瀑布,是彝族优秀古典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诞生地,取名“拉箐日泽路”,一是此路有水有瀑布,还有“妈妈的女儿”雕像,二是强调普格是《妈妈的女儿》的故乡;彝寨西面的街道取名为“日都迪萨路”,“日都迪萨”在普格县耶底乡境内,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取名“日都迪萨路”,是为了彰显和强调普格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故乡,此外,彝语“日都”是清泉喷涌的意思,有源源不断地为“拉箐日泽”提供源头活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