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穆古城 类别:文化遗产 入选年份:2001年 交通:马林第以北215公里处的外海离岛。 这座东非最古老但保存最完善的史瓦希第小镇,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其理由有三,一是拉穆的建筑和都市结构,不但融合欧洲、阿拉伯、印度等形式,并运用史瓦希第的建筑技巧,创造出独特的外貌;二是这座东非海港的兴衰,与百年来非洲班图人、阿拉怕人、波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的海权优势及互动息息相关;最后是其担任伊斯兰和史瓦希第文化的教育中心,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 地处离岛的拉穆,是史瓦希第文化的重镇,史瓦希第(Swahile)是阿拉伯文的“海岸”一意,史瓦希第语结合班图语和阿拉伯语,通用于东部非洲,北至坦尚尼亚,南至莫桑比克,以及东部非洲沿海一带,也是肯尼亚的国定语言。 拉穆推估约建于公元12世纪,由当地班图人和外来的商人合力打造,商人有的来自阿拉伯半岛,有的来自波斯湾和远东地区。这个新兴城镇担任起内陆和海运的中间人角色,对外输出象牙、木材,对内运进衣服、陶瓷、香料等工业制品,很快地在13世纪时于东非海岸的独立成邦中窜起。 建镇初期是从一个个石造小小区开始,包括议会和周五清真寺,皆在目前拉穆的北方,该区的西方为原市场所在,随后才发展至南方,即现今港口的北方,现在的拉穆规模则是在18世纪打下,迄今没有更动过。 1506年,葡萄牙入侵拉穆,拿下海运的主导权,并压抑拉穆的海岸贸易地位,小镇荣景不再。1585、1588年,拉穆等海岸城镇遭受土耳其的入侵,引发一连串的反抗行动,但被葡萄牙所镇压。一直到1652年,阿曼的回教君主协助拉穆扺抗葡萄牙政权,终在1698年获得独立,成立共和政权,由Yumbe长老议会统治,开启拉穆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黄金时期,象牙、犀牛角、河马獠牙、鱼翅等贸易格外热络,拉穆经济日益富裕,兴建了许多拉穆式的回教型建筑。建筑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的建材,不但不怕潮湿的气候,吸收水气之后,反倒变得更坚固,而能留存至今。 拉穆建筑的三大特征,为繁复雕花的木门、门前的玄关,和内藏的中庭,其中门前玄关,相当于大门往后退出一个空间,多砌出两条与门垂直的石椅,这一点是顾及回教妇女不得抛头露面,为让外人造访留在门外谈事而建。 19世纪末蒙巴萨取代拉穆的贸易地位,1890年皇家东印度公司接管海岸省份,沿着港边盖了不少房子,与回教领袖共同管理拉穆,1963年随着肯尼亚独立,拉穆也正式回到非洲的怀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众多旅客的眼光。 21世纪的拉穆,跟300多年前并没有太大差别,遗世独立的地理位置,彷佛让不断前进的时代也遗忘了它……石造城镇、雕花木门,蒙面的非洲妇女、戴着圆帽的黑人男子、穿着长袍的小孩、载着货物的驴子,皆在狭窄的巷弄里钻进钻出,一天五次的回教吟唱祈祷,清朗地在小巷里回绕,来这里旅游,很自然地就会跟着放慢速度,回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