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月牙泉曾被称作“小不雷音寺”。提起这个别名,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鸣山有个木工师傅,做工精湛技艺超群,且为人朴实和气,极受同行敬重和顾主推崇。不论谁家建房造具,都愿请他承做,人们都称他“鸣山大木匠”。久之,反到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 一个夏天,他给月牙泉附近一家事主做完木活。背着工具袋回家的途中,路过鸣沙山下感到有些闷倦,便倒身树荫下,头枕工具袋甜睡了。 忽然,有个小和尚推醒他说:“老师傅,请去寺院做点小活。”他问在什么地方?小和尚指着前面说:“不远,请随我来。”说着替他背起工具袋在前引路,木匠跟着翻过小沙梁,来到月牙泉边,小和尚把一截瓜秧似的东西撇入泉中,泉水顿向左右分开,闪出一条旱道,他俩步道而行,不一会,来到一座庙前,山门上高悬金字蓝匾,上写“西天雷音寺”五个大字,遒媚劲健,浑然一体。走进山门,只见殿宇雄伟壮丽,庑廊金碧辉煌,深黯森严,使人肃然起敬。穿廊过道,来在一所小院,禅堂内清雅幽静,打坐一位长老,长眉灼目、慈祥和善。见木匠起身合掌,让坐之后,由小和尚献茶。木匠呷了一口,只觉得清香得馥腮,冰凉沁心,遂一气喝完,深感清爽舒适。 长老笑了笑说:“大师工艺造诣很高,制做精巧,特命顽徒请来做点小活,增辉敝刹。”木匠欠身道谢:“不敢,不敢,愿听驱使,为宝刹功德。”长老合掌称善。遂引木匠来至殿后空场,见有大量本料坯材,码得整整齐齐。长老指地上的四截木材说:“这是预制的钟楼明柱,请看如何?”木匠细心打量一番,又望望殿宇结构,沉思良久,方说:“果真是钟楼柱子,就有点粗?”长老豁然大笑:“好!好!不槐是位名匠,颇具匠心。就请大师修理修理”回头对小和尚说:“好好伺侯大师,。”又对木匠说:“我还有点要事,失陪了。”合掌欠身而去。 木匠用心刨推,觉得木质坚韧,制做费劲,直到日落天黑,方才推好。小和尚说他师父因事外出,不再过目,只要木匠说好就行。 木匠临走时,小和尚把锯末竞往工具袋里装,说是工资报酬。木匠心想:“我本不收工钱,只是这出家人太小气,忙拦着说:“不必,不必,这点小活,算我做个功德。”小和尚说:“那咋行?我师傅说:“只要老师傅肯来,就是最大的功德”,要我好好谢劳你,说着又往袋里装。木匠有点不舒服,心里说:“这算什么谢劳?锯末,我家里多的是”。提起工具袋说:“够了,够了。”随把工具往里装。小和尚说:“这就亏待你了。”帮着把工具袋搭在木匠的肩上,送出山门说:“老师傅顺着来路去吧!我还要打扫佛堂,恕不远送了。”合掌打躬,回身关上山门。 木匠无可奈何地回身便走,只觉身上沉甸甸的,便把锯末倒掉了些。走不几步,还觉得力不可支,生气的说:“这倒霉货,累死我了。”掏出工具,倒提工具袋抖了两下,心想:“留一点,回家好给老伴交待。” 突然恶浪滚滚,迎面涌。未及惊叫,又觉背后有人猛推一把,不由栽倒在地。“哇”"的一声,睁大眼睛,原来风吹树叶作响,惊醒了大梦。望望天色,己经黑下来了。回想梦中情景,历历在目,深感奇异。忙翻身提起工具袋,伸手探摸,只觉硬硬如砂粒,掏出一看,“啊!”黄镫镫,亮晶晶“原来是金子”木匠喜出望外。忙脱下衣裳,铺在地上,倒提工具袋,小心翼翼地抖了又抖,抖出不少黄拉拉的金粒。收拢一起,足有一捧,后悔半路上不该倒掉。猛又清省:“够多的了,还心不足?。” 回家后和老伴合计,觉得老俩口无儿无女,一年的木工收入,足够生计,要这多的黄金何用?不如在月牙泉修座寺庙,做个功德,他一面用实物向乡亲们宣传,:“月牙泉底下是西天雷音寺。”一面回忆梦境,构绘图样,用所有的黄金,在小泉湾仿修了一座寺院,虽没梦境那样宏伟壮丽,但大致相同。为了区别于梦中仙境,起名叫 “小雷音寺”。 一时,“月牙泉是西天雷音寺”的神话传开了。小雷音寺的香火也随之鼎盛起来。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小雷音寺被流沙湮没了。乡亲们遂在月牙泉南岸修起一湾庙群,代替了“小雷音寺”的香火。但这段神奇的故事,一致在敦煌民间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