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的怒江大峡谷,是我心仪已久的神奇所在。大峡谷全长近400公里,巍峨绵亘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挟持着奔流的怒江由北一路向南,将河谷深切2000米,高低落差4700米以上,被外界誉为“东方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这样一个美丽的峡谷,由于深藏滇西北高原,交通不便,鲜有游客抵达,因此长久以来,我也只好把亲临的愿望埋在心底,只有从书本上、电影里探究峡谷的神秘,做着我那遥远的峡谷寻梦。
我的梦在08年深秋终于实现,“第二届探寻中华传统民间文化之旅”活动由CVA策划并实施。徒步,带我走进怒江大峡谷,走进傈僳族、怒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独龙族居住的原始村寨,我在饱赏了那里无限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触摸到他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宗教民风,并为之深深感动。
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六库镇是州府所在地,也是400公里长的怒江大峡谷的入口。自六库沿江北上,经福贡、贡山,直到丙中洛,全程都是大峡谷壮秀的自然景观,两侧田园葱翠,山花烂漫,民族村寨点缀其间。我们去的十一月份正是那里的旱季,怒江不怒,整条江似翡翠玉带,缠绕在崇山峻岭间,远处雪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风景如诗如画。
石月亮是怒江大峡谷的标志性景观,位于福贡县利沙底乡,江西岸3000多米高黎贡山峰上,有一个大理石岩溶蚀而成的对穿大洞,犹如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傈僳人称“石月亮”为“亚哈巴”。相传远古时候,傈僳人在怒江边辛勤劳作,繁衍后代,他们用竹筏打鱼,弓弩射猎,生活幸福美满。怒江江神不满他们的幸福,盛怒发起大水,要淹没百姓家园。眼看大水猛涨,傈僳英雄用弓弩射出神箭,将山峰射穿一个大洞,江水瞬间从山洞退出,保住了大家的幸福,从此,“石月亮”就成了傈僳人的图腾,是他们生命的根。我们聆听古老的传说,仰望美丽的圆月,为傈僳人的智慧、勤劳、勇敢赞叹不已。
溜索,是怒江一绝。怒江水流湍急,不宜撑船架桥,溜索这独特的交通工具,是怒江两岸少数民族的独创。去怒江前,我的愿望是亲眼看一看溜索是什么样,没想到竟然自己也在怒江上“溜”了一把,感受刺激的同时,让我看到了傈僳人的精神境界。溜索处在福贡以北旺基独村的怒江边,东高西低和西高东低两根钢丝索变怒江为通途。乡亲们见我们的车一停,立即从对岸飞渡而来将我们包围,人人肩背竹编簸箕,手拿溜索挂钩,手里还攥着一把青草,这几样都是溜索工具。看我们脸上的疑虑胆怯表情,他们比划着,用不熟练的汉话向我们表明:溜索是安全的,不必害怕。价格是统一的,一来一去每人20元。
我被一位姑娘最先拉到溜索前,三下两下将装备套在我身上,让我在簸箕上坐稳,双手拽住钩绳(千万不能抓钢索,会伤手),她将挂钩往钢索上一挂,双脚一蹬,“刺溜”,我俩开溜啦!只听耳边风声呼呼,脚下江水滔滔,速度真快,眼睛还没有眨几下就接近对岸了。只见姑娘将手中青草握住钢索,放慢速度,嘱咐我抬脚收腿,轻轻着地,原来那草是做刹车用。这一去长了经验,回溜时更加自如,我张开手臂开心大叫:好玩!过瘾!引得大家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人还来回溜了两次。我心想:抢到生意的人今天可发财了。正想着,见一位傈僳姑娘,手拿纸笔在记录什么,我们正疑惑不解呢,导游解释:这里人干溜索赚的钱不归个人,而是为全村。姑娘做记录是在统计,最后大家赚钱大家富。这就是傈僳人既原始又高尚的精神。
继续向丙中洛方向前进,江两岸的村落中,红色十字架顶的教堂不断跃入眼帘,教堂有单层也有双层,有白色也有彩色,在木楞、茅草和石板搭建的民居中分外惹眼。百年以前,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就深入峡谷腹地,现已融入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当地的苯教、藏传佛教一起,传播于此,植根于此,像多民族在这里和睦共生一样,宗教教民的自由信仰也在这里和谐地共荣共存。在丙中洛日当村贡当神山脚下,我们探访了藏族张小林和独龙族孔仕军的家。他们两家紧挨着,都是木楞房,用栏杆围出小小的院落。
张小林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在丙中洛读初中的妹妹,爸妈务农。他一年前还在贡山一中读高二,现在辍学在家。他告诉我们,全班40个同学,读完高二有近多半辍学,经济条件不允许再读大学。他能写挺漂亮的汉字,也会藏文,说着拿出一本藏传佛教经书,告诉我们爷爷是喇嘛,在附近寺庙做事,藏文是自己读经书自学的。我们只好勉励他不要放弃读书,自学也能成才。孔仕军是独龙族,入赘到此,家里十口人中,有傈僳、怒、独龙、藏四个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有,全家甚至全村各个民族、各种宗教相处都不错。我们提出给他们照相,他们欣然同意,并临时叫路过的乡亲一起合影,和睦、坦然、淡定,流露在他们纯真的笑脸上。孔仕军有手机,“照片一定寄给我们哦!发短信我也能收到。”他送我们出门时,执著地反复叮咛。与他们的交流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多么淳朴憨厚的乡民!他们没有因贫苦而自卑,也没有因外界浪潮的冲击而改变,依然过着自己平静清苦的日子。怒江,人与人之间的平和、宽容、友爱、协助,让生活在大千繁华世界的我们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在丙中洛,我们欣赏到“怒江第一湾”这个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特级景观;又徒步15公里,从石门关到雾里村,沿途经过四季桶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流连,真正是“魂归之地,天下绝景”。在“云南中医学院四季桶希望小学”门前,我们遇到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攀谈中得知,整座小学只有这位老师任教,怒族小学生仅不到十名,分各年级上课,老师很辛苦,但从他搂着学生的笑容里,我们读懂了爱、真情、还有付出后的满足。
“春浴节”,也就是傈僳族有名的澡堂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四在泸水登埂温泉举行。怒江的傈僳人有着上百年的春浴习俗,每当春天到来时,他们都会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净一年的尘埃,祈福来年幸福平安,他们把这种“春浴”看作是一种圣洁的行为,其中男女共浴被认为是原生态的本土文化。但随着外地观光客的涌入,环境被破坏,圣洁的原生态文化在消逝中被改变了味道。11月份不是澡堂会的日子,但我们还是到怒江边的温泉池里体验了傈僳人春浴的环境氛围,只不过我们不是泡澡而是泡脚。澡堂会址紧靠怒江边,一溜儿排开四、五个简陋温泉池,两条水流通向水池,一热一凉,冷热调节与稻田放水堵水采用相同办法——用石块泥土草团来限制水流,办法虽土却简单实用。水池还是活水,净水进入污水流出,干净卫生。水温很热,我们嘻嘻哈哈脱鞋卷裤,让双脚尽情享受温泉,旅途的劳累在“泡脚澡堂会”中一扫而光。
怒江行程的最后节目是到泸水县上江乡百花岭教堂欣赏傈僳族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去年到贵州听过侗族大歌,心想这傈僳族合唱无非是侗族大歌的翻版。没有想到,演唱的多为四、五十岁上点年纪的中、老年人,而且是在教堂里演唱,显得更加庄严神圣。更让我们意外的,他们不是唱民歌而是唱《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等世界名曲,在一位老人的指挥下,歌声用多声部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堂的穹顶上空回响,优美得让人流泪,震撼得令人心颤。我忽然情不自禁跑上台去,与傈僳人一起放歌。虽然他们用傈僳语,我用汉语,但歌声是一致的,一样的饱满,一样的和谐,“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下台后向他们了解,方知演员们都是十里八乡的傈僳族农民,每周六从山里赶来唱歌,周日在教堂做礼拜。他们的合唱参加过国际合唱节并得过金奖,也曾走出怒江到世界各地表演,受到热烈的欢迎。可惜演员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参与,四声部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教堂院内许多傈僳族小学生列队迎送我们,他们载歌载舞,气氛欢快热烈。向他们招手告别时,我心里在想:孩子们要是天天耳濡目染,将来有人接四声部的班,那是多好的事情呀。希望这天籁之声能够岁岁年年长久地唱下去,唱到永远永远。
怒江徒步结束了,我的脑海里满是留恋与惆怅。我留恋大峡谷的山水美景,更留恋那里少数民族淳朴善良的传统民风,我会怀念在怒江的日日夜夜,期盼那里的山、水、民风世世美丽,永远如一抔净土,一块圣地……。
很早就听说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其二,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谴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人们更偏爱第二种说法,所以“云南”更多地被解释为“彩云南现”。这次云南、怒江行,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彩霞漫天的云景屡见不鲜,有时只一片云就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十分难得。——“七彩云南”应该就是云南、怒江留给我们的最美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