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钟”坐落于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大钟共重21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 “大本”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 在伦敦英国国会大厦的塔楼上有一口硕大无朋的时钟,重达13.5吨,有4个钟面,每个直径为23英尺,高高在上,全城仰望,成为伦敦乃至英国的标志性建筑。惊险影片《39级台阶》以此钟为场景,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斗,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对它有了印象。这口大钟通常被称之为BigBen。在英文里朗朗上口的BigBen到了中文里就先后冒出了三种译名。本来英译汉或音译或意译或音意混译,进而导致一名多译,不足为怪。但这口大钟的三个中文译名都采用了意译加音译的相同译法,仍然造就出三个不同的译名,且三个译名各具奇妙,共生共存,实乃当代英译汉之奇观。 第一译为“大本钟”,源自造钟的负责人士本杰明·霍尔爵士的外号,此君大名的英文全称是SirBenjaminHall,因为身材长得高大,便被人取了外号BigBen,他也乐得其所。Ben是Benjamin的昵称,于是“BigBen”不但直呼该爵士,而且高大的钟塔落成后又成了大钟的大名。与Ben有关的外国名人的名字大多音译成“本”,如美国的开国元勋BenjaminFranklin译作本杰明·富兰克林,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的首任总统BenBela译成本·贝拉;加拿大的短跑名将BenJonson译为“本·约翰逊”;加之汉语习惯里也常有诸如“大李”、“大杨”之类的昵称,因而BigBen译成“大本”音通意顺,贴切至极。“大本”之名移师大钟,也就顺理成章,成就了“大本钟”。 我在厦门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就读时,业师吴心田教授发一口浓重的美国音,在Big与Ben之间一个有力的停顿倍显节奏感。他讲授给我第二个译法——“大鹏钟”时,随即作了一个展翅欲飞的动作,令人难以忘却。这座英伦国会大厦钟塔高达96公尺,仰头望去,高高在上的大钟背衬蓝天白云,有如展翅的大鹏。加之钟塔落成的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如日中天,“大本钟”之译似乎不足以体现大英帝国的雄劲。“鹏”与Ben谐音,如此译成“大鹏钟”可谓音义相融,也给BigBen平添了几缕威风。片名、书名英译汉时,汉语常常不甘平淡,例如ATERLOOBRIDGE(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BRIDGESOFMANDISONCOUNTY(麦迪逊县的桥)译成《廊桥遗梦》等等。由此看来“大鹏钟”一译赋予BigBen几分鲲鹏展翅的意象也并没有出格。 今非昔比,“大英帝国”这个词进了博物馆,世界各地摩天大厦司空见惯,千尺高楼多如牛毛,再来看看这幢不过96公尺的钟塔,BigBen哪还有多少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就是一口镶在石头建筑上的大时钟嘛,老得可爱,旧得可以,纯属一尊傻老大!Ben就是“笨”!于是“大笨钟”一译应运而生。“笨”这个单字在我们闽南语中平添了份量,叫“臭笨”,感情色彩强烈多了,还带上几分诙谐与亲昵。如果用在这位老态横秋的大钟身上,叫它“臭笨钟”也不足为过。不过“大笨钟”从1859年5月31日敲击出低沉浑厚的钟声开始报时,至今已尽忠职守140年整了,据说误差几乎从未差过一秒,可谓钟之老姜。 大笨钟是位于伦敦西敏寺北端98米高的钟塔内的大钟,每当议会召开会议的时候,大钟上方的灯就会点亮,这个大笨钟代表了英国古典文化,是伦敦的标志,也是英国人的骄傲。 大笨钟有四个钟面,每个钟面各由312块乳白色玻璃镶嵌而成。透过玻璃,时针和分针隐约可见,《第三十九级台阶》中,男主角用双手吊在大笨钟的时针上,跟制造爆炸的歹徒做着殊死搏斗,分针每走一秒都让人心惊胆战。。 大笨钟憨憨笨笨的造型,既古朴又稳重,给人一种诚实可信的踏实感。 除了在外形上出色之外,大笨钟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 建造之初,英国皇家天文官就要求大钟每个钟点的第一响准确到误差不超出一秒钟,对于这个带着笨重的机械敲击装置、指针暴露在风吹雨打之中的巨钟来说,这个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不过,最终大笨钟还是按照要求建造完毕,并且表现良好。时钟每个钟点的撞击声,仿照剑桥的圣玛丽教堂,悠扬的钟声配合了如下的词句:“愿这个钟头的分分秒秒,上帝导我前行,以主之能,佑吾民平安。” 大钟的准确性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严格要求,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每天以电报核对两次大钟的走时。更有甚者,皇家天文学家用“便士”来调校时间,据说便士的大小、厚薄是调校大笨钟的最恰当的工具,所以,威严的皇家天文学家会每天攥着一把硬币上班,随时准备往齿轮间仍硬币。 正是天文学家们的努力,大钟准确运转了117年,只有在1941年,西敏宫遭到大轰炸时,时钟曾短暂的出现一秒半的误差,甚至在战争其间,时钟也只停过3次。这个走时准确的大钟就是英国人严谨作风的体现。 如今,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上午11时,是哀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英国军人的时刻。当大笨钟的钟声悠然响彻全城之时,整个伦敦的交通都要停止,人人脱帽肃立,仰望雄伟的大笨钟,向为自由与和平而死难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又叫大本钟,位于泰晤士河畔,是伦敦的象征。大笨钟其实是议会大厦北端96.3米高的钟塔内的大钟。 简介 每当议会召开会议的时候,大钟上方的灯就会点亮,这个钟代表了英国古典文化,是伦敦的标志,也是英国人的骄傲。 大笨钟其实是议会大厦北端98米高的钟塔内的大钟,又被昵称为大鹏钟,其实指的不是那四面时钟,而是里面重达13.5吨的共鸣钟。 它高七英尺半,悬挂在一根粗钢梁上,大笨钟的声音是从顺着螺旋形楼梯往上五十英尺处发出的。 钟声是如此洪亮,英国广播公司头一次装在钟楼内的扩音喇叭竟被震裂。 现在,有两个扩音喇叭装在离大钟有一段安全距离的梁上,向两英里以外的广播大楼传音。 大笨钟有四个钟面,每个钟面直径达6.8米,面积有两平方米左右各由312块乳白色玻璃镶嵌而成。 透过玻璃,2.75米长的时针和4.27米长的分针的轮廓隐约可见,这些铜制的空心指针每件重达200磅。 大笨钟憨憨笨笨的造型,既古典又稳重,给人一种诚实可信的踏实感。 大笨钟的心脏是钟室。钟室很小,粉刷得如同诊疗室一般洁净。 钟室内是一座十六英尺高的复杂装置,包括齿轮、杠杆和滑轮。它几乎从未停止过运转。 唯一的一次机械故障发生在1944年:该钟的钟摆弹簧需调换,因三年前下议院被炸时钟楼严重受震。 大笨钟以格林威治的天文台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每一刻钟敲响一次。其准确性是这样来保持的:围绕着十三英尺长的钟摆的一个环上放着三小堆铜币;整个装置的平衡非常精密,只要取走一枚半便士的铜币,大钟就会在两天之内慢一秒钟。 历史由来 大笨钟的祖先——威斯敏斯特宫中的一长列大钟——可追溯到1288年。 1834年,威斯敏斯特王宫毁于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个长列大钟也在烈焰中化成了一堆废铁。 在重建工作中,工程总监提出了一个计划,要制造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钟,它必须是钟中之王。 既然大不列颠王国的“米”字旗在世界上是日不落的,那么伦敦上空回荡的钟声就应该是最悠扬的。 政府马上批准了这个计划,皇家天文官拟定了大时钟的规格,要求每个钟点的第一响准确到误差不超出一秒钟。 对这样一座带有笨重的机械敲击装置、长长的指针暴露在风吹雨打之中的巨钟来说,这个要求似乎是太苛刻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三家厂商争夺制造这座大钟的荣誉,结果是E·J·登特公司获胜。 装配重达五吨的机件就花了两年,在新钟楼建造的同时,机件在厂内检验又花了五年。 当那巨大的报时钟安装完毕时,下议院开会讨论为它命名。 有些议员知道钟和船一样是阴性的,想称它为“钟之女王。 有的人则赞成叫它“维多利亚”。 工程总监本杰明·霍尔爵士则主张将大钟命名为“圣史迪文”。 可是这时,许多议员对这场争论已经厌倦了,后座的普通议员席上有人喊道:“干脆叫它‘大笨钟’算了!”于是,一阵哄堂大笑,结束了争论。 “大笨钟”作为整座钟的名称也就从此开始。 1859年6月3日,大笨钟传出了第一声宏亮的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