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有很多华裔学生,选择到美国读大学。追梦的过程,需要父母的支援,老师的指导,通过一个个富于挑战性的考试。经历从申请考试到离开父母到美国读书的过程,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一路上有努力和拼搏,也有风景和收获。 到美国读大学,有些学生向往的是常春藤等名校,报考艺术学院的一些学生也瞄准了美国的艺术类名校,但也有学生想上虽然不是很有名但教学质量优良的文理学院。报考的过程,有很多的补习和考试,报考学校也需要精心挑选,上学之后,又经历了另一番成长的经历。记者采访了为美国大学准备的家长和学生、教AP课的老师,已经在美国读名校的学生。期望他们的故事和介绍,对想到美国读大学的学生有所启发。 家住温哥华的Vicky在美国名校伯克利大学读了两年了,已经成功申请到商学院,新学期就是商学院的学生了。 商学院录取率很低,她上的这一年,中国大陆背景的在校女生只有她一个。她上伯克利大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申请其着名的商学院。这样,她给自己的压力很大,第一年和第二年,除了成绩要拿A,还要参加课外活动,显示领导才能。 学校就像小社会 她14岁随父母移民温哥华,读大学时语言没有障碍。到美国上大学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大一时住在学校宿舍。伯克利大学是公校,大部分学生是靠奖学金来的,家里经济条件不一定好。比如,她有一个室友,父亲开公交车,妈妈是收银员。夏天,这位同学为了省钱,把牛仔裤剪短,变成牛仔短裤。Vicky在温哥华读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都不错,没有接触过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在伯克利,她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经济情况、不同种族、不同价值观。跟他们交流,了解到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校园比中国的一般大学小,宿舍楼有一座新楼一座旧楼。宿舍是上下铺,三个人一个房间,共用衣橱。男女厕所是混一起的。宿舍太挤,学习最好去图书馆。 Vicky说:“父母从小不宠我,他们认为做人能力更重要。”她觉得,上大学锻炼了独立能力。刚来美国上大学时,她不太适应。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要自己解决。 她说,大学像社会,有人为了考商学院,不择手段耍心机拉关系让自己做社团领导,Vicky容易吃亏。现在她在校外住,没有车,坐地铁和公交车上学,倒车很累。一个人在美国,很想爸妈。 谈到美国大学的标准,Vicky说,有人功课考满分名校都不要,对成绩的要求只是其中一项,不是全部。她认为,交的两篇作文是否有思想很重要,她的成绩在前1%到2%,作文也写得好,伯克利免面试收了她。有人作文好,功课不够好,可能会被抽查面试。她说,伯克利对学生的要求有4条,自信而不是自负、人生不断学习、有创新意识,做事考虑到社会、家人、别人。 她跟美国朋友交流,这边的小孩,喜欢追寻自己的梦想,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当地的学生很独立,很多美国学生半工半读。Vicky很感谢父母,从小不宠她,像朋友一样对待她,培养她独立。来加拿大后,买车、保险、银行的事情都交给她去办。大事也听她意见,培养她分辨对错的能力。 她来到加拿大上学后,先上ESL班,半年后出来上正常班,就马上读AP班,准备AP考试了。“我如果考加拿大的大学比较简单,但我想上美国的大学,开放多元化适合我。”当时除了适应加拿大的教育,她也没有放弃个人爱好。参加了游泳队、乒乓球队,在社团担任会长副会长。她从4岁就开始弹钢琴,到现在也一直喜欢弹。 专心学习专心玩 Vicky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她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她说,用功重要,但没有好的学习方式就不行。她上课时精力很集中,把所有的重点都掌握了,不会的东西,下课就马上跟同学讨论、跟老师交流。考试前看一遍就可以了,准备的时间比较短。 她玩的时间就尽情地玩。美国有NBA赛,她很喜欢看。她是好动的人,每天运动。喜欢跟别人交流,参加社团活动。到美国读书,她最大的收获不在课堂上。“身边所有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她清楚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不想做什么样的人。用更多的时间交流上,开阔自己的眼界。 她有事没事就找旁边的人说话,参加各种活动、用暑假实习。今年暑假她也没有马上回家,而是上暑期班,选修了会计课。她说:“把会计先学完,对找实习的工作很有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