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业和丈夫程明怡在纽约经营中国商店珠江百货已有44年。
每天早晨,程明怡(Ming Yi Chen)下到珠江百货(Pearl River Mart)的地下室里点上香,这是他1971年开办的一家中国店。然后,他回到店的一层,点上更多的香。他吸了一口带檀香味的空气,对他来说,那气味令人平静。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坐落纽约苏荷区百老汇大道477号的珠江百货,由于租金猛涨,以及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于12月歇业的消息表明,程明怡及其40名雇员的日常生活将很快消失在资本主义的乌云里。
“有人在等着这个地方,”现年76岁的程明怡说,他坐在店里的茶楼上,眼看着这片位于百老汇大道和美世街(Mercer Street)之间的、面积达3万平方英尺(约合2787平方米)的铺面。“也许是H&M,或某个财力雄厚的大连锁店。”
可以恰当地说,那些财力雄厚的商店不会有中国传统音乐和吱喳鸟鸣的配乐,也不会展示灯笼、锣,以及悬挂在瀑布之间的长达60英尺的纸龙。从货架上的酱油,以及对想家的中国移民来说是生命线的中国内衣,到那些成了纽约时尚人士家常便饭的拖鞋和旗袍,珠江百货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远远超过其商品的总和。
在程明怡既干练又慈爱的太太朱敬业(英文名Ching Yeh Chen,现年68岁)的管理下,珠江百货40多年来,给在商店工作的移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对新移民来说,这里的工作一直是比饭馆和超市工作更好的选择,这里可以讲广东话和普通话,店里每年还举办员工聚餐。这家商店由一个董事会和30名股东监管,它帮助过一些工人申请绿卡,还曾为员工退休金计划提供匹配金,直到现在仍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
总经理朱敬业提到医疗保险时说,“我们可能是中国城的公司中,少有的几家带头者之一,我可以自豪地这样说。在中国城,所有的东西都是现金交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公平,工人在这里工作的时间也足够长。”(商店搬过四次家,曾位于坚尼街 [Canal Street]。)
经常是两代人同在店里工作,有些雇员还把给货架上货的工作变成了人生职业。
50岁的威尔基·黄(Wilkie Wong)说,“自从我移民美国以来,就一直在店里工作,一开始是临时工。”他1982年从缅甸移民美国,当时还在下东区苏渥公园高中(Seward Park High School)上学。朱敬业认识学校的一位辅导老师,向她询问了有没有人想打工。黄先生和两位同学来到店里,现在他是百货店的副总经理。
当被问及商店要关门的消息时,黄先生说,“我百感交集。”他解释说,他两年前刚搬进了一个有窗户的办公室。他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位毕业后,一直在百货店在伍斯特街(Wooster Street)的另一个地下办公室里从事会计的工作。
但他对未来有点担心。朱敬业说,她会考虑把商店搬到更小的地方去,缩减库存,并提高网上业务,以更好地与亚马逊竞争,黄先生是管理网上业务的。 “如果我们继续下去的话,他会留在这里,”她说。
不过,黄先生16岁的儿子不会到店里工作。黄先生说,“作为美国移民,就像我的父母和所有父母一样,都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当律师,当医生。虽然我喜欢这里的工作,但我希望他能得到比我得到的更多的东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