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肯尼亚内罗毕影响最大的报纸《Nation》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中餐厅:抱歉,不接待非洲人,天黑之后我们不信任他们——五点后非洲人被拒绝进入中餐馆》(Restaurant: Sorry, no Africans,we don’t trust them after dark--Africans locked out of Chinese restaurant after 5)的文章,引起了包括华人在内的肯尼亚社会各界乃至非洲其他国家的强烈关注。
也是3月23日,笔者所在的“全非购”自媒体平台发布了名为《肯尼亚最大报纸头条报道某些中餐馆晚上不接待本地人事件,中国人,你怎么看?》的文章,并做了调研。从收到的312票调研结果来看,在非华人首先觉得某些中餐馆这样做是有苦衷的,接着觉得在处理上是可以更加委婉一点,认为晚上应该让本地人来就餐,可以加强安保来解决治安问题。同时,普遍认为肯尼亚人的评论及媒体的报道过于偏激。
紧接着《Nation》官网上又登出两篇文章:《Restaurant has no licence: Agency》,直指一家中餐馆没有营业执照。另一篇文章名为《警告取消中国餐饮业者经营许可》,开篇第一句就是“内罗毕州长Evans Kidero周一警告说他将取消一家拒绝5点后非洲人进入的中餐厅的营业许可”。Nation作为最有影响力的肯尼亚大报,以头条处理的方式进行报道和评论,看起来,此事似乎并不会简单结束。
华人读者都非常关心这件事情的发展和处理的结果。在非洲的华人看来,此事只是中国与非洲人文化冲突的一个案例,本地媒体报道过于偏激,中国餐馆绝大部分都全天候接待本地人。中国餐厅晚间拒绝非洲人入内的主要考量是治安。若是前几年内罗毕治安较好时,并没有中餐馆不愿意晚上让本地人进来的。就算在目前这种治安情况下,内罗毕绝大部分的中餐馆、酒店都仍然敞开大门迎接所有本地人,并不存在歧视本地人的情况。
很显然,此事若处理得不好,被有意识的抬高到人权、歧视以及殖民的角度,会对每一个在肯尼亚生活的华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事实上,在肯尼亚绝大多数中餐厅和酒店对本地人都非常友好,一直在坚持走本地人的市场路线,如熊猫饭店、新江苏饭店、曼谷饭店、For You餐厅、芳芳、春园等等中国餐厅。在这些餐厅吃饭,很多时候本地人比中国人多多了,有的时候,进去都看不到中国人,还以为走错地方了。老板也坦言,餐厅走的就是本地人的路线,本地人的生意是餐厅的主要来源,而非中国人,这是经营策略上的本地化,是市场本地化。
个别中餐馆晚上不接待本地人的原因说起来是很简单,就是安全问题,用一个读者的话说,就是被抢怕了!在非洲中资单位的安全往往得不到保障,屡屡被抢,被抢了也不可能破案,损失的财物几乎不可能追回来。这也是很多非洲华人对当地不满的地方,在非洲,华商正常的缴税,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但人身和财产安全却得不到保证。本地媒体中指出的餐馆也并非彻底不接待本地人,只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晚上不接待,对于华商来说,开门做生意,有钱赚当然要赚,钱还分黑白吗?这似乎是无奈之举。
然而,若仔细思考,这仅仅是因为安全问题吗?这真的只是无奈之举吗?非洲华商是否已经遵守了当地的法律法规?是否尊重当地的文化?华商在处理此类事件的时候是否不够有经验,只用了自己认为比较简单,好实现的方式,并未顾及本地人的感受?也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影响和后果?
笔者看来,华商处理此事不妥的很大的原因,是缺乏跨文化经营管理的经验。管理者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应对,只能简单公告拒绝。遇到媒体采访,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对自己有利。说到底,是缺乏海外公共事件应对的能力,缺乏在地的危机公关能力。
这显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鼓励企业和商人走出去,但在服务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国企略好,有管理人员长期扎根非洲,非洲经验得到传承,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但大部分私人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引导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走进非洲,私企成了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极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训。如果在非使领馆和中资企业不做好服务性的预防工作,未来类似的文化、法律、劳工冲突事件会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只能充当救火队员。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中国在海外的中餐馆有40万家以上。中餐馆是与当地人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机构之一。如果使领馆及海外华人组织能够充分运用这些餐厅和酒店的场所,对其进行有组织的引导和培训,既能解决中餐馆规范问题,也能让来就餐的本地人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让这一家家中餐馆成为一个个中国文化的宣传窗口,那将是公共外交事半功倍的重大成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