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老人因在纽约乱穿马路被警察开具传票,在此过程中头部受伤。(资料图)
纽约个别华人时常当街晾晒内衣裤,满街招展的“万国旗”让当地人愕然。(美国《世界日报》/李玥 摄)
《庄子·山木》有云:“入其俗,从其令。”回望即将逝去的2014,海外华人因“入乡”未能“随俗”而闹出的笑话频现报端,发笑之余更引人深思。
信息理解、法律政策、民族个性、思维方式等差异,致使海外华人与主流社会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却又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之中。忍俊不禁的糗事,无心之失的冒犯,甚至有意为之的抗争,描摹着2014海外华人在文化冲突中努力融入的“囧”状。
笑料频出 “囧”境中谋求融入主流
Cherry(处女膜)、Jolly Wang(开心的“小弟弟”)、Tory(保守党)、Eating……“中国人起过那些在中国以外很少用的奇葩英文名”这则新闻,盘点了华人在美国闹出笑话的英文名,同时也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随着华人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球各地,类似碰撞日益频繁。华人因对当地主流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的认知不足,在融入过程中往往笑料频出,身陷“囧”境。
居住在美国亚凯迪亚高档小区的蔡先生与太太最喜欢“饭后百步走”,散步之余尤其喜欢在漂亮房子前品头论足一番。这一行为在国内也许无可厚非,但在美国,却引发小区内白人邻居的焦虑,最终担心他们图谋不轨而选择报警。
美国法律预设满街都是窥视狂和娈童癖,所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对隐私和身体暴露的敏感,以减少遭受伤害的几率。这使得在中国街头司空见惯的“开裆裤”在美国掀起风波,蒙特利公园市华人男童公共场所穿开裆裤暴露下体,遭美国人误认为“虐童”报案。
日本古来即有混浴风俗,不互相紧盯着瞅是约定俗成的默契。慕名而来的个别华人却不知日本人习惯,经常忽视“目光管理”,两眼直勾勾盯着异性客人的某个部位使人难堪。
两年前,英国曾有华人因阳台晾晒女性内裤,被邻居敲门询问是否提供色情服务,连当地警察也“怀疑他们可能在从事色情活动”。今年,纽约布鲁克林仍有个别华人时常当街晾晒内衣裤,满街招展的“万国旗”让当地人愕然。
墨守成规 触法中不经意频惹祸端
入乡一定要随俗。上面盘点的新闻大多源于文化差异和不同理解,尚可尴尬地一笑而过。但如果华人忽视了解当地的民俗和法律,墨守成规地一味坚持自身观念和行为方式,后果往往不仅是误会那么简单,很可能不经意间触犯法律而遭受处罚。
警察要求靠边停车时,在中国,驾驶员一般会主动呈上证件,但在美国,马上从口袋里掏证件则会被认为要掏枪,只有双手放在显眼位置、按照警察指示行事才不会造成误会。而开车转弯和变线不打转向灯、蛇形驾驶等在美国则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吃罚单,情节严重时还会被抓去坐牢。
华人“虎爸”、“虎妈”引发争议不断。历来崇尚“子不教,父之过”的华人家庭,多奉行“棍棒教育”。然而,华人传统“家教”到了美国却遭遇“水土不服”,常被扣上“虐待儿童罪”的帽子。携全家到洛杉矶旅游的华人赵先生,就因气急当街打了5岁儿子一巴掌,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带上手铐,他的儿子也被儿童福利局带走。
在亚洲,周日通常是消费最火、人气最旺、商家不愿错过的大好时机。可是,这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却难以看到。基于保证工人休息时间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理由,希腊规定周日为法定假日,商店不得开门,然而一些华人却“不信邪”。多位雅典侨区店主因无视政府规定坚持周日“做生意”,而遭到多个部门联合查处。无独有偶,西班牙一家华人百元店6月也因节日期间坚持营业被重罚3,000欧元。
中国人速来提倡“嘴甜好办事儿”。但在对职场性骚扰规定极为严格的美国,去年就曾经发生华裔“嘴太甜”而招来祸端的案例。一位华人移民因习惯以“美女”、“美眉”、“girls”称呼女同事,被投诉性骚扰而遭裁员。
华人“见义勇为”也遭遇“洋尴尬”,一名意大利华人见抢匪奋力反抗警察逮捕,随手抄起路边一根木棒抽打抢匪,帮助巡警制服歹徒。但这一“义举”,却以华人被扣押,并以故意殴打伤害他人罪提起公诉结束。东方社会意识中的“好心助人”与西方社会的法律冲突,让人在大跌眼镜之余,更引发华人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
入乡随俗 冲突中艰难寻求认同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全球化带来的深度融合,使得不同族群间交往日益密切,同时,因传统文化不尽相同,在社会交往中难免出现一些摩擦。海外华人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崇尚祖籍国文化虽然没错,但也不可忽视住在国的主流文化。
有评论指出,全球化时代,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形象在海外展示的最佳窗口,更应注重自身形象及社会影响。然而,个别华人在海外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乱扔垃圾、排队插队等不文明现象,被媒体归纳为“中国式陋习”则让人汗颜。
从华人大妈在西班牙公园舞剑晨练惹误会遭报警,到日本华人在网上晒女儿游泳照被批……面对沟通不畅、文化差异等实际问题,加之对当地法律和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对许多华人而言,完全做到入乡随俗并非易事。
正如美国圣盖博市副市长卜君毅举例所说,“华裔的男孩,在学校要变得很Cool,似乎相当不容易”。奥地利侨领钱发强也指出,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区别,使得华人想完全融入比较艰难。
华人入乡随俗程度需加深、个别华人公共意识待提升等问题需要直面,但同时不可否认,西方社会也的确存在一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观点与论调,乐于将华人置于“坏语感”之中。
年初一位华裔老人在纽约闯红灯横穿马路就被冠以“中国式过马路”而登上美媒头条。而实际情况是,纽约市乱穿马路的行为比比皆是,绝非华人“专利”。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影响力日增,海外华人的言行举止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不排除有些媒体恶意炒作的可能。但是,入乡随俗是尊重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认同,并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放弃自身文明。如何抛弃“客居”心理,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增进相互间文化理解;如何入乡随俗减少沟通障碍,知法懂法守法,或许更值得海外华人反思。(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