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衍龙】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1日报道,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日前在该报上撰文警告称,安倍晋三领导下的日本正寻求改写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并恢复其激进军事力量的地位,日本试图重燃曾经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国主义精神,这将使得世界和平遭受严重威胁的风险。
报道称,刘晓明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所作所为做出强烈谴责,指责其故意在亚洲地区制造紧张氛围,并且把世界绑架到危险的道路上。刘晓明称安倍领导下的日本正寻求改写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并恢复其激进的军事力量,但是,中国将不会对这些计划的实施无动于衷,中国不允许这些计划的实施。
《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用异常生动的文字比喻现代日本,称其犹如哈利波特故事中“很难死掉”的恶棍“伏地魔”的现实版。日益升级的中日争端已经增加了人们对中日将在亚洲发生军事冲突的担忧。针对安倍的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刘晓明称,相信英国爱好和平的人们不会漠不关心。
刘晓明称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致使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次出现的行为的一部分。安倍正致力于取悦曾经对二战前以及二战期间的日本感到自豪的民族主义者,而且在日本总有一些不可救药的人,他们对于二战罪行始终没有罪恶感和感到悔恨。相反,他们寻求试图重新解释历史。这些人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刘晓明指出,国际社会应针对地区潜在的更广泛保持高度警惕。美专家:中国崛起令其外交政策出现新动向
香港中评社1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悄然抛弃“韬光养晦”? 西方外交学界近两年来对中国外交政策日益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已经悄然放弃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的策略,转向“自信自负”、“咄咄逼人”。最新常被引用的佐证是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和中国海军舰只截停美军“考本斯”号。
周边外交:软的更软 硬的更硬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日前撰文称,中国新领导人已经悄悄“埋葬”了邓小平的训示,而在周边地区推进更加主动的外交。在具体手段上,包道格指出,中国对日本和菲律宾的官方和民众采取区别对待、分而治之的策略,一方面冻结高层官方来往,另一方面继续促进民间交流。中日经贸出人意料地继续发展,中国也派出医护船参加菲律宾海燕台风的救灾。其实,包道格所说的这种“自相矛盾”现象,可以理解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亦即在双方均有利益的经贸和民间领域,中国姿态要更低,而在不兼容的主权利益上,中国立场会更强硬,出手会更坚决。
然而,中国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日前在“韩国协会”的研讨会上则指出,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并非战略性的,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防空预警争取更长的时间。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与其它各方的意图是类似的,并非咄咄逼人。东海防空识别区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折射出西方对中国崛起后,会否抛弃“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更加直接挑战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的担忧。而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宣布在中国国内民众中引发正面反响,则反映了中国人在国力强大后,要求更加坚决捍卫自己主权的愿望。他们认为,“韬光养晦”意味着中国不惹事生非,但绝不代表自己利益受损害时忍气吞声。
共同领导:渐有兴趣 仍然谨慎
随着中国国力继续壮大,中国民众势必要求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发出更大声音,这是合乎常理的。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等多家美中智库近期完成的“中美安全关注调查”研究项目发现,多数中国公众自认为中国人具有民族主义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想当世界老大。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公众和精英认为中国不应该成为世界唯一领袖。认为本国应共同担负全球领导作用的公众,美国占75%,中国只占45%,这个调查大致反映了多数中国公众的想法:中国当前还是应当专注于自己的内部事务,不要在国际事务中当头。这与邓小平20多年前提出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仍是吻合的。
中国历来奉行“独善其身”,而美国早已习惯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并将继续履行这一职责。不过中方精英承认,中国对参与共同领导的兴趣与日俱增,以前独善其身的思想可能会随之改变,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一位学者强调,说服中国完全接受共同领导角色依然任重道远,邓小平的“韬光养晦”通常被理解为“隐藏才能,伺机而动”,这表明即便中国强大起来也没有做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准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