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发生撞船事件以来,中日之间尽管有2011年度赈灾支援和辛亥革命百年的交流、纪念活动,最终还是因为领土与历史问题使得建交40周年的喜庆气氛化为青烟。眼看中国的传统佳节将至,春节海外旅行也将迎来高峰。随着日本前首相轮番到访中国,很多人不禁想问:两国民间交流会回暖吗?日本还会变为风景吗?
2009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让人们见识了日本的北国风光。当年影片获得惊人票房,引发的日本北海道旅行热潮也延烧了一年多。就在《非诚勿扰》上映前不久,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了西班牙导演的影片《茜露比雅所在的城市》。法、德交界的古都斯特拉斯堡作为片中取景地,也同样引发了人们的观光热望。电影对旅游起到了意外的拉动作用,让旅游界无限欣喜。看上去,娱乐、观光对谁都不是坏事,也不存在甲方、乙方。
然而,根据日本政府发布信息,去年11月中国来日观光和工作的人数大约五万两千人。跟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旅行人数激减有所好转的2011年同期相比,骤然下降了43.6%。特别是团体旅行。针对这种状况,一名学者在朝日新闻的专栏《视点》中建议“有效利用留学生发布信息,招揽中国观光客”。
通读文章,可以得知作者的如下观点:一是,建议目标人群应该锁定散客而不是受政治因素左右的团体游客;二是,免费招待留学生游览日本,然后让他们影响国人赴日旅行。三是,中日因领土或历史问题再出现摩擦时,这些被招待的留学生可以起到抑制反日言行的作用。换句话说,这名学者提倡留日学生利用论。
无论这个提案可取与否,可能人们更愿意徜徉在诸如影片中呈现的风景里:北海道的薰衣草农庄与温泉旅馆;斯特拉斯堡的古典建筑和欧洲风味的街道……关于历史,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历史面前想要模糊记忆,可它就在那里,某个时间点则一触即发。就如目前的中日关系,有论调认为紧张是由价值观、制度的差异或者缺乏交流造成的;领土不该和历史扯在一起;亲善也应该与政治无关。但上面的例子也恰恰说明了,民间记忆的实际存在。所以,与其选择忘却,不如先理清记忆。
其实,在去年9月底,一位在日朝鲜人投稿给朝日新闻,表达过欧洲和解经验的类似看法。文中写道:“在日本支配过的旧满洲,所到之处都是抗日斗争纪念碑、牺牲者墓以及当时留下的部分建筑物。作为历史史实向年轻人传达的,日本都一律将其看作是‘反日教育’而进行反对。日本与周边国家没有共同的历史认识,我重新认识到了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前文提案中认为,可以利用留学生们来抑制“反日”言行。对于日本报章曾经泛滥的“反日”字眼,去年10月份一留日人士提出过不同看法。在朝日新闻的读者专栏里,这位人士指出:中国有个顺口溜“留美爱美,留英爱英,留日抗日。”
如果到日本留学会变得“反日”的话,是因为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态度,大众传媒的报道以及年轻人近现代史教育的欠缺。他希望扭转“留日抗日”这样的对日关系。情理上讲,留日学生又何尝不想使日本变为风景,然后自己也成为其中的风景?留日不是为了“反日”,也不是为了“亲日”,而是为了知日。
日本会不会变成风景,根本不在于留日学生们发挥多大作用,而在于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否真诚,正如电影名称一般,“非诚勿扰”。(作者:吕艳宏 日本龙谷大学社会学研究院国际新闻学博士)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