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震荡?疯传希拉里晚节不保 “诈病”逃避责任 |
www.sinonet.org 2012-12-20 世界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美国国务卿喜莱莉因肠胃炎外加脑震挂病号,引发阴谋论,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波顿表示,喜莱莉得的是「外交诈病(diplomaticillness)」,因为她不想出席20日的利比亚班加西使馆攻击事件国会听证会;国务院发言人卢岚18日驳斥波顿的说法,对这样的质疑表示遗憾。
美驻班加西领事馆攻击血案的独立调查小组已公布报告,严厉批评国务院对于驻外使馆保护不周。喜莱莉表示接受批评并指示国务院执行一连串改革,加强外馆维安。
喜莱莉的健康问题引发关注,更让华府政坛有兴趣的则是新任国务卿人选。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报导,欧巴马已确定提名参议员柯瑞;至于新任国防部长人选,则内定由共和党前参议员海格接任,但也传出一些反对声浪。白宫预计美东时间21日宣布人事案。
喜莱莉上周因为肠胃炎导致严重脱水,在家昏倒后撞到头部造成脑震,国务院为此发布新闻稿,表示喜莱莉将听取医师建议,取消本周所有行程,但仍会在家处理重要公文。
喜莱莉原订20日出席的听证会因此缺席,由于时间十分巧合,引发政坛臆测。布希总统任内担任驻联合国大使的波顿在媒体上抨击,全世界的外交人员都知道一个名词,当你不想出席一场会议或活动,就会以生病当藉口,就是所谓的「外交诈病」。
波顿说,如果喜莱莉还想出来选总统,就有义务把使馆攻击事件交代清楚,「她能躲过这星期,却躲不了一辈子。」
外交酿“重大失误” 希拉里晚节不保
因脑震荡在家带病工作的希拉里17日收到一份班加西遇袭调查报告。该报告认定美国驻班加西使馆遇袭,国务院应负全责,身为国务院一把手的希拉里(HillaryClinton)自然首当其冲。就任国务卿4年以来,希拉里折冲撙节在世界各地,期冀留下丰厚的政治遗产。但这份报告犹如一纸审判令,使得即将告老还乡的她令名大损。
这份报告指出,在安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忽略升级驻班加西领事馆的防卫,未能主动采取安全措施,而仅仅依靠当地武装力量,应该对班加西遇袭事件负责。该报告强调,袭击事件,尤其应该归咎于国务院外交安全和近东事务局,这两个机构在提供安全保障方面未能良好协作。
希拉里是美国国务院最高长官,也是美国首席外交事务官员。对于美国国务院在班加西事件的“重大失误”,她自然难辞其咎。早在10月,希拉里便曾主动将这次事件责任揽在己身。但这次该调查报告的出炉,则是正式判定国务院在班加西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试图在美国外交界扬名立万的希拉里而言,无疑是个重磅炸弹。
在以前美国外交中,总统安全顾问往往抢走了国务卿的风头,但希拉里就任国务卿以来,她强力扭转这一局面。截至目前,她已访问100多个国家,超过了奥尔布赖特(MadeleineKorbel Albrigh)的96个和赖斯(Condoleezza CondiRice)的85个,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
在2009年1月参议院听证会上,希拉里明确提出“巧实力将是本届政府的核心外交策略”。后来,她亲自设计“重返亚洲”战略。通过推行“巧实力”和“重返亚洲”两大战略,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击毙本•拉登(Osamabin Laden),并催生“阿拉伯之春”。
此外,她还借助以上两大战略,成功让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和中日钓鱼岛争端。虽然,这一举动使得地区局势暗流涌动,也让中美关系时而紧张。但从美国战略考量,希拉里却实现了在亚太地区平衡中国影响力的目的,堪称美国外交界“巾帼英雄”。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难发现,高居庙堂的希拉里,也的确为自己的国务卿生涯谋赚了丰厚的政治遗产。在民主党内,希拉里的支持率一直维持在9成的高位。而近日《华盛顿邮报》民意调查显示,有6成美国人支持希拉里当选总统。
2016年美国大选时,希拉里69岁。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Reagan)70岁后曾两任美国总统,这就意味着希拉里仍有机会。但班加西遇袭事件却让希拉里可能就此“梦断白宫”。
目前,美国两党就班加西事件的政治角力越演越烈。就在13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国务卿热门人选赖斯(SusanRice)便因班加西事件“失言”而引发共和党人强势炮轰,最终宣布退出国务卿的角逐。
对希拉里而言,班加西事件的“污点”也将成为她政治遗产的最大败笔,同时也掣肘着她未来的政治抱负。中国有句古话:“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此刻的希拉里应该最有体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