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省跨进朝鲜,给我视觉的第一冲击,是感觉到两边的山头绿的不一样。吉林省的山,树林茂密。朝鲜的山,稀稀拉拉,长不成林。
到了朝鲜,我才感悟到其中的奥妙。朝鲜战争时,朝鲜几乎所有的山头都遭受了美军和中国志愿军无数炮弹的倾泻,山土受到严重污染,很难长出树林和茁壮的庄稼来。
与朝鲜的经济官员交谈时,他们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玉米比我们长得粗壮?为什么中国的猪养了三个月长三百斤,而我们养半年才长1百斤?”哈哈,我不是农业专家,实在无法回答这一问题。但是,我感悟到朝鲜人渴望增加粮食收成,渴望引进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急迫心境。
抵达朝鲜时,刚好遭遇过罕见的台风袭击,许多玉米地都出现了倒伏。我很担忧今年朝鲜的粮食收成会出现问题,因为在实行粮食配给制的这一个国度,没有粮食的话,“配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日本看到过好几篇有关朝鲜大旱大涝饿死人的报道,我不知道这些报道的信息源来自何处?当然也无法开口问朝鲜的官员。但是翻阅中国在1960年前后那一段荒唐饥饿的历史,我相信,饿死人的悲剧也一定会在朝鲜上演,或者已经上演过多次。
由于实行配给制,因此,朝鲜人要迁移户口,比登天还难。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出差,或住旅馆,必须要有单位的介绍信。这与过去的中国很像样。
朝鲜人对于他们的伟大领袖金日成的一个最直接的感激,是称颂他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建一座“朝鲜冷面馆”,让朝鲜人民有地方吃到最传统的美食。
我纳闷的是,在一个有十几万,甚至20几万人口的城市里,难道就没有私人饭馆和小吃店?答案是没有的,而且是不允许有的,因为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有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平等与共同富裕。
我估计这一说法,不针对平壤市。当然也不针对罗先市——因为有不少中国人已经跑到这座与中国交界的城市里开起了小饭馆。
罗先市是一座有20万人口的城市,去年终于建成了一座2层楼高的“朝鲜冷面馆”,成为这一座城市里最豪华最奢侈的餐饮店,类似于6、70年代的中国“工农兵饭店”。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和同学慕名去北京沙滩后街的一座面馆去吃朝鲜冷面,记得是2毛钱一碗。吃了以后,差一点吐出来,因为我相信自己是喝了一碗漂白粉水泡出来的冷水面。
此后,我对于朝鲜冷面有一种恐惧感。
但是,到了朝鲜不吃冷面,似乎就没有品尝过朝鲜美食似的。所以,当朝鲜官员安排我们去“朝鲜冷面馆”吃冷面时,我是欣然应允。因为我感兴趣的还在于,到底有多少朝鲜人吃得起冷面?
“朝鲜冷面馆”位于市中心,开车过去,前面还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停车场,我想可能还针对外国游客。
走进冷面馆,一楼是普通的大厅,二楼是豪华大厅。因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正在二楼大厅宴请从平壤演出获奖回来的师生们,我们就安排在一楼用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