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大学第一个假期回到家中,和高中老师同学聚会时说起的一句玩笑话,以后要去朝鲜的吧。当时随即笑答,是呀,应该是有机会的。没想到一句不经意的话尽在一年之后成了现实。
每年我们国家都会有很多对外交流项目,大批中国学生和教师们通过出国留学(进修)项目得以出去见识一个更大的世界,学习对象国的先进文化或者独特之处,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国度、文化、宗教信仰的人们点点滴滴的相处,结下的深厚友谊才使得增进两国长久友谊之类的字眼不再空洞,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朴实和简单的情感交流。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2010年度与朝鲜互换奖学金项目,我们来自11个国内高校的学生于4月8日搭乘高丽航空的航班前往那个总被人们抹上神秘色彩、坐落于朝鲜半岛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我们也和大多数民众一样,对于朝鲜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多,会把流传于网络的纪录片当成教材来认识那个国家,如同当我们和周边亲朋好友说起将前往朝鲜的时候,得到最多的答案是“为什么会去那儿?”的疑惑和不理解。我们对于朝鲜的确是有太多的误解和猜测。当世界各国在日渐交流频繁,在这个世界在逐渐变小的今天,有一个国家、有一个一贯被我们称为“邻国友邦”的地方反而被我们遗忘在了灰暗角落里。
正因为这样,我们获得的这次机会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我们有责任作为中国年轻一代人的眼睛去重新认识,亲身触摸与用心感受今天的朝鲜,还原她的本真,尽可能真实客观地把朝鲜介绍给大家。
【空降朝鲜】
经过三个多月的等待,我们终于接到了关于前往朝鲜的准确日期的通知。2010年度朝鲜政府互换奖学金留学人员派出时间为4月8日。
得到消息后,随即又将两个行李箱里里外外整理了一遍。这回,将在朝鲜度过春夏秋三季,而朝鲜又全境多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一月各地平均气候为-20℃~-40℃,为了保暖,我又格外带了一件大棉袄。行李一度超重,就连在机场安检时还不得不扔掉了两瓶洗发水和几个衣架。因为朝鲜物资极其贫乏之说,我们每个人恨不得把所有生活必需品都给塞进箱子,尤其是女孩子,各件行李都是鼓囊囊的。虽然负责人已为我们把每人的行李重量从原来的30kg提升至了 40kg,可在首都机场安检大厅里,只见一堆人打开箱子,气喘吁吁、绞尽脑汁地互相均摊着行李。
下午1点50分左右,开始登机。长长的乘客队伍中有不少朝鲜人,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朝鲜人接触。他们大多身着深色正装,左胸前别着领袖像章,神色严肃。能出国的朝鲜人无论在见识和财力上都是不可小视的,正如他们回国前在机场免税店大包小包的购买力。排队途中,一位较年长的朝鲜男人注意到了我们这个学生团队,主动上来询问我们去朝鲜的目的,当他得知我们是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亨稷师范大学学习时,欣慰地笑了笑,并祝我们学习愉快。
我们乘坐的飞机是高丽航空公司的。迎面站着高丽航空的空姐们,个个脸上白里透红,清秀自然、甜美亲切;机舱里的装饰有浓重的前苏联风味,喇叭里传来悠长的朝鲜民族乐曲,瞬间,我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飞机准时起飞,北京渐行渐远,被抛之身后的还有我们如今赖以生存的网络通信和熟悉便利的一切,而我们正被带领着、以()的速度进入朝鲜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飞行途中,穿着红色制服的空姐推着餐车送来了矿泉水、汽水、啤酒,以及丰盛的午餐盒饭,有罐头水果、火腿、米饭、牛肉、鸡肉、土豆。 两个小时的飞行后,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降落提示,形态各异的湖泊、酱红色的土壤、似野火烧尽后的田地渐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这就是朝鲜了吧。飞机落地,在跑道上滑行,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景象:田间耕作的农民、低矮楼房、写着大大“平壤”(朝鲜语)和悬挂着金日成头像的航站楼、老式货车等等。
走下升降梯,真正踏上了朝鲜土地。空气格外清新,冷风瑟瑟。整个飞机场上除了刚下机的乘客外,就只有几位穿着款式相似、黑灰色和军绿色衣服的朝鲜男人。我仿佛走进了纪录片中,时空错乱、一时理不清头绪。
等待行李是个痛苦的过程。机械化较落后的朝鲜给卸运行李带来了严重不便。虽然有行李皮带机,但总是需要两三个工作人员手动操控着进度,行李也需由人工搬上搬下,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入境时接受的行李检查有些严苛,但又不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我的电脑被朝鲜军人仔细检查了几遍,部分同学的箱子被翻开查看。他们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设备,有的只是似乎饶有兴致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了事。不过朝鲜人相当友好,不会带来太大的不愉快。我们瞥脚的朝鲜语也不会令他们不耐烦,反而会更加友善地给予关照。
过关后,我们被随即分了学校,上了不同的大巴。而我们的第一站却是同一处地方-金日成广场。来到朝鲜,也许无论是谁,必须遵循朝鲜的规矩,第一件事便是参拜敬爱的领袖―金日成主席。当我们驱车到达金日成广场,天渐渐暗了下来,寒风呼啸。我们按要求排好两纵队,鞠公开、献花,不许高声说话和拍照。夜色中,金日成铜像威严耸立。刚来朝鲜的我们从那一刻才开始真正认识到“领袖”“将军”在朝鲜人心里印记之深刻之特殊。随后,又去了位于中国大使馆附近的中国抗美援朝英雄纪念碑,在保卫祖国和家乡战死在异国的勇士们面前宣誓、敬礼、献花。此时,天已全黑,室外低温让我们冻得有些站不住脚了。很快,我们坐上大巴,驶往我们在朝鲜的住处。
平壤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两旁灯火通明,一派繁荣景象,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与之前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坐在亮着水晶壁灯的日本老式大巴上好奇地东张西望。也许我们都有同一个疑问,这是真实的朝鲜吗?为什么和网络上流传的纪录片里的朝鲜完全不一样?好在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慢慢来了解与体会。
【外国人宿舍】
上新洞外国人宿舍位于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畔,平壤市市中心附近,离西城市场、牡丹市场、北塞商业街、凯旋门、地铁站都很近,可以说是很便利的生活区。
外国人宿舍有一个较大的前院,院子里栽种着几棵叫不出名的大树和少许蔬菜,空地上会常停着小车,我们可以在收发室给值班人员打声招呼后,一般情况下就能很快叫到出租车(在朝鲜叫出租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穿过院子就能看到一栋八层楼房。我们金亨稷师范大学留学生、朝鲜同宿生、几位老师都住在这栋楼里。每层有五间套房,每套配有两室一厨一卫。室内铺设地毯,冬天有地热、夏天会配发风扇,每人配有单人床、书桌、衣柜,有的房间还配有电视机、书柜等。配置的确很齐全,比国内大学的宿舍宽敞,有时间的话还有条件自己做做饭,平日里热心的宿舍大妈会替我们打扫房间并照料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朝鲜生活当然也有很多不可言说的苦处。比如厕所、洗澡、打电话、自来水、供电等生活基本需求问题。可能是因为朝方重视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自从我们在外国人宿舍住下,停电并不常见,只是有时候会来个措手不及,但很快又会再来电。我们在朝期间,大约在6月份的时候,遇到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电压不稳的情况。我和三名同学的电脑不幸遭殃,电脑变压器被烧坏了。朝鲜人家不像国内每家每户都有热水器,可以随时洗上热水澡。在朝鲜,想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就得去专门的公共澡堂。朝方组织我们留学生每星期乘车去一个名叫苍光院的澡堂洗一次。平常如果想洗就得自己掏钱去澡堂洗,通常一次2美元。朝鲜会时不时停水,所以每个房间的卫生间都配有一个大水桶,平时蓄满水以备不时之需。外国人宿舍只配有一台可以供我们使用的电话,设在六层且只能接听。我们会与国内家人事先约好时间。可是电话会经常出故障,国内家人朋友会常抱怨无法打进来,而电话费却已花去一大半。
外国人宿舍还配有免费为我们提供食物的食堂。另外还有美容厅(女士)、理发厅(男士),台球厅、乒乓球室、饭店,这些当然是要付费的,而且还不便宜呢。我们上午的课常常上到一点多,所以乘车回到宿舍的时候早已饥肠辘辘了。我们在来朝鲜的初期,常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食堂占座,等大家都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百米冲刺“争抢”的情形了。食堂早中晚会有漂亮的服务员姐姐按时为我们提供食物。每人拿到一个大托盘,盘子上已摆好了三四道用白色小碟子装好的菜,以及饭碗、汤碗、铁筷、铁勺。饭菜分量少且少油水,以冷食为主。初到朝鲜,我们的肠胃都有些难以适应。可几个月下来,大家也都不再抱怨了。平时也会以自己做饭、煮面或者去饭店吃等方式来调剂一下生活。
在朝鲜没有办法上网,平日只能用书籍、电影来娱乐消遣。我们在大使馆教育组的帮助下建起了图书室,并且每个星期都会收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从国内寄来的各类杂志、报纸,虽然收到的时候,新闻不再新,但我们对于能从中得知国内、国际的近况已是感激流涕了。图书室里的书籍涵盖面真是广,哲学、历史、律法、时尚、言情无所不包。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上了年头的书,泛黄的、褶皱的、散页的都有,翻看起来颇有味道。每到图书室开放的时间,我们都会选择挤在小小的图书室里汲取养分,或干脆借阅几本喜欢的书或杂志带回房间。
外国人宿舍见证了我们这大半年的变化。她就是我们在朝鲜的家。虽然不够精致,但朴实之间美不胜收。尤其是夜里,躺在床上,可以听到河畔的虫鸣鸟语,微风拂过,像妈妈轻柔道声晚安在耳旁,心里格外安宁,梳理着一天的心情和收获以及心底深深的想念。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