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出发的华工
华工们从踏上异域的一刻起即开始艰苦生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包罗万象,在东南亚,开采锡矿山、种植橡胶园等;在中美洲,种植甘蔗、挖鸟粪等;在北美洲,很多人从事金矿的开采和修筑铁路,也有从事农业、渔业、洗衣业等;在各国城镇,有从事贸易业、杂货和餐饮业、佣工等。各埠的唐人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这些勤劳的华工们往往无法存足回家费,很多人客死他乡,一生未归。
越洋海轮中背井离乡的华工
清代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华工绝大多数是闽南人,也有少数粤东人。
途中的零星华工
华工出国的原因: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地狭人稠。破产的农村劳动力国内无处容身。而当时的南洋,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闽粤两省同南洋仅一水之隔,得“贸易风”之便,又有海外同族,同乡的招引,两省“过剩”人口便相继到南洋谋生。
法招华工在营地内领饭
16﹑17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东南亚。他们为独占东南亚,不允许华人从事独立的经商活动,迫使华人只能充当中介商和开发其殖民地的劳工。随着殖民地的不断开发,去南洋的华工日益增多。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为在马来亚进行殖民扩张,曾以授地招垦﹑贷款补助等诱饵,鼓励和罗致中国人前往开发。19世纪20年代,马六甲附近和半岛西部各土邦的锡矿已有几万名华工。槟城和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被华工开辟无遗。随后转向半岛内陆柔佛﹑雪兰莪和霹雳等土邦。华工向当地苏丹纳租领地开发,称为“港主制”。他们在当地自建村镇,柔佛境内聚居达数千家,柔佛邦的二十九条河流的两岸,几乎全是华工开垦的种植园。海峡殖民地的三个港口(主要是新加坡)成为华工不断向半岛内陆推进的据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