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在网络等新媒体打压传统纸媒发展的时代,不用「非法」手段获取独家新闻资料,纸质媒体只能等着关门大吉。比速度,报纸印刷赶不上网络传递,比新闻内容深度,若没有「线人」提供独家内容,也抓不住读者眼球,报纸销量下跌,就会出现生存危机。近日,媒体大亨鲁伯特・梅铎新闻集团旗下小报《世界新闻报》涉嫌「电话窃听」,获取非法消息来保证报纸发行量,最终导致停刊。《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多位媒体专家处解到,不管行业竞争有多么残酷,作为新闻人,都必须要把握好新闻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读者的同时保全自身安全。
窃听可能还会回来?
「Thank You & Good Bye」,这是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发行最后一刊的题目。虽然肇事报纸停刊了,但是与此事相关各方还要面临问责。英国首都伦敦警察局最高首脑保罗・斯特芬森爵士7月13日将向公众致歉,但警局不打算对一些警员涉嫌与部分报社「买卖案件信息」做解释。分析人士认为,「信息买卖」已经成了传统媒体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英国警方和政府只能杀鸡儆猴,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这与该国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有直接关。
喝下午茶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而阅读和谈论各类丑闻是大多数英国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这就带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梅铎有错吗?部分人士认为,他只是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搜集读者最喜欢的内容,把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出来,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新闻集团并未犯法。
其实在英国国内,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为此事感到过分震惊,这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丑闻」,只是对象换成了媒体本身。一位上世纪90年代曾就职于英国当地报纸的记者表示,戴安娜王妃发生事故后,就有记者窃听了私人电话,此类丑闻频繁发生。
为了稳定读者群,英国小报都流行给「线人」支付信息费,不管录音记录是否合法,他们都会大胆的启用。「非法信息」在英国很有市场,而英国媒体也有此项开支预算,所以《世界新闻报》的关闭并不足为奇,其消亡不意味着小报文化会即刻消失。只是梅铎旗下媒体为了平息战火,可能暂时没有「新内容」报道,只会直接影响报纸发行量而已。
道德已经永远失去?
无论怎样,这份小报的消失,带来的后果就是一部分读者要改变一下习惯,去重新寻找替代品。但是从司法程序看,梅铎旗下的报纸侵犯了个人信息,干预了司法进程,的确是违法的。以前,英国媒体习惯于窃听「名人隐私」,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众隐私权的保护在敞开大门,预计,一场保护普通大众隐私权的浪潮要从英国掀起,并迅速传播至全球围内。
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李良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访时表示,《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涉及面较广,已经不单纯是侵犯名人隐私权,围已经扩大至普通老百姓的隐私权,预计这一案件将掀起全球围内一场保护隐私权的风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柏铨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讲,《世界新闻报》黯然煺场的导火索是因为其触犯了「两道」底线,一是新闻伦理道德底线,另一个是法律底线。这给中国媒体及从业人员的警示意义在于,同行竞争再激烈,以上两道底线决不能触犯,否则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甚至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如果没有良心和良知,肯定无法从事新闻工作。他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极少数从业者和媒体,他们与《世界新闻报》有着相似的做法和表现,这种行为是危险的,我们应该从个案中吸取教训,要建立「自律观」。
李良荣表示,新媒体产生后,传统媒体生存压力较大,各类媒体之间竞争尤其激烈。作为媒体工作者,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为了提前出名或完成任务而铤而走险。在中国,媒体败诉率很高,吃亏的往往是记者。在西方国家,媒体败诉率较低,美国的败诉率仅为20%。
据新华网北京7月12日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日宣,为进一步推进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形成机制,我国从今年8月1日起,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月1日调整一次。
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称,为平稳推进市场化改革,从今年8月1日起,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按照不超过新加坡市场进口到岸完税价的塬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根据发展改革委的有关通知,航空煤油具体出厂价格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贴水由供需双方考虑市场供求、运费、交易数量、国际市场油价走势等因素协商确定,每年协商一次。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月调整一次,调价时间为每月1日。
发展改革委表示,完善后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也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