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偏是法国:法国对非洲的“情”与“结”(图) |
www.sinoca.com 2011-05-01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放弃军事干预”:希拉克开始的“新非洲政策”
1999年12月25日,圣诞节中的科特迪瓦阿比让国际机场出现一阵骚乱,一群法国陆战队士兵戒严了机场。在士兵中间,年迈的科特迪瓦总统科南・贝迪埃在恐惧与绝望中等待着出国的飞机。就在前一天,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将总统府团团围住。贝迪埃和家人从地道躲进了法国大使馆寻求避难。12月 26日下午,贝迪埃离开阿比让流亡到多哥首都洛美,一周以后,他和全家又乘专机前往巴黎。
法国人为什么不干涉自己的“保护国”?全世界都为法国的表现陷入了猜测。在科特迪瓦发生兵变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若斯潘分别在摩洛哥和埃及度假。虽然在前一年,法国驻科大使馆已向国内发回情报警告“科特迪瓦可能发生政治危机”,但是,这一提醒并没有受到法国当局的足够重视。政变发生后,贝迪埃向法国方面明确提出要求援助和“恢复宪法的合法性”。作为贝迪埃的老朋友,希拉克除了表示同情和关切,没有任何提供援助的意向。当登上离开祖国的飞机时,被推翻的贝迪埃懊丧地感到自己被保护他的大国出卖了。
贝迪埃认为凭借自己和法国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友谊”足以在危难时刻获得法国援助,这显然是一厢情愿。他的错误在于缺乏政治洞察的眼光,没有看到自希拉克上台后法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干预政策已经大大改变了。
自60年代开始,法国碍于自己国力不济,就提出过对非洲的“不干涉主义”,但荣誉与利益的交织使这一政策始终没有落到实处。从60年代到80年代,法国饱受对非洲军事干预的苦果,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更令法国遭“千夫所指”,这大大刺激了1995年上台的希拉克总统。
法国改变对非政策的原因还在于美国对非洲地区的介入。1995年12月,美国负责中东和马格里布事务的副国务卿佩尔特罗访问了突尼斯和摩洛哥。1996年 10月,在扎伊尔[刚果(金)]内战中,美国积极支持卡比拉叛军与法国支持的蒙博托政府作战,并在卡比拉掌权后立即与其达成多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从法国手中夺走了这块统治已30年之久的“领地”。1996年10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法国在非洲的“禁猎地”马里;1997年12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非洲七国,包括塞内加尔这个法国的“禁猎地”;1998年3月,克林顿率领一个包括大公司负责人在内的近千人的庞大代表团,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了美国总统20年来的首次访问,不仅访问了非洲英语国家,还访问了非洲法语国家。美国在非洲的进攻态势使法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法国前合作部长甚至说:“美国人正在试图粗暴地和无耻地取代我们。”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维护好自己的“非洲后花园”,成为希拉克上台后的重要课题,“新非洲政策”因此出炉。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将法非的“父子关系”变为“兄弟关系”,但希拉克也同时表示“法国从未准备脱离非洲”,“法国将继续是黑非洲的第一大伙伴”,“法国并不是改变其非洲政策,而是使之更加适应非洲存在的 ‘新现实’”。
“新非洲政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放弃军事干预行动,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维和机制。希拉克在1996年举行的法非首脑会议上明确表示:法国“将放弃军事干预的做法”,“不再充当非洲宪兵的角色”。为此,法国提出了一个旨在调整非洲军事部署的计划,决定将其在非洲的驻军在六年内削减40%,即从8350人减至5000人左右,等等。
让非洲各国安心的是,法国并没有减少经济援助,只是不再一味的给予,而变成了“援助”与“合作”相结合。希拉克执政后一再表示:法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要搞得更好些”。为此,法国政府提出:为提高援助的效益,财政援助将提供给“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准的国家”和“实行民主化且社会稳定的国家”。他还提出:要把财政援助以贷款形式直接提供给具体的合作项目,不再直接提供给非洲国家政府。
“新非洲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法非关系,面向整个非洲大陆:对“新朋友开放”,对“老朋友忠诚”。1998年6月,希拉克总统访问南部非洲四国时进一步表明了法国对非关系的“开放性立场”,他称法国走出法语非洲,对南部非洲进行的访问是“自我介绍和结识新朋友的开拓性访问”。法国已经放弃在非洲保持 “势力范围”的过时做法,正在努力寻求扩大“友谊范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