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偏是法国:法国对非洲的“情”与“结”(图) |
www.sinoca.com 2011-05-01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法非特殊关系”:一言难尽的种种纠葛
戴高乐推出的“法兰西共同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以各殖民地国家相继宣布脱离而名存实亡。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遭到像几内亚那样的报复,一是因为二战后已“伤痕累累”的法国没有精力去制裁这么多的国家,其次这些国家也明确表示并不想和法国断绝关系,几百年殖民统治的影响,法国的历史、文化已经渗透到这些国家、地区的每一个领域,从政府机构的设置、国家经济模式、商贸交往习惯、社会保障和法律条文制定,甚至小学课本编撰及汽车驾驶员的交通规则都能找出法国模式的影响,这些独立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也需要法国的支持。
各殖民地独立后,法国用各种优惠来保持着自己在非洲无可取代的地位。贺文萍告诉记者:“法国与独立后的非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四根纽带连接:元首之间的私人交往,两年一度召开的机制化的法非首脑会议,对非发展援助,以及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通过这些纽带,非洲与法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1945年,法国在非洲建立法郎区,发行与法国法郎保持固定比价的非洲法郎,就是希望法国与非洲各国联动起来,密切前法属殖民地的经济与法国经济的联系,以便控制非洲经济建设与发展。依靠法国的投资和公司,加上进出口结算方便,法郎区国家出口之地自然首选法国,法国自然可以从中获益。不过,法郎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也将直接影响到非洲。”
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再次出现变局。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在西方再度兴起,就如100年前西方在全世界建立起统治时一样,不少西方人认为从此以后的历史就是西方化的历史,全世界将按照西方的模式行进在同一条轨道上。于是,继在苏东地区之后,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化” 和多党制,就成为一些西方政要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柏林墙被推倒后的仅仅几个月,西非小国贝宁就推翻了独裁长达17年的军人政权,由此揭开了非洲这一轮变革浪潮的序幕。1990年6月,在法国拉波勒小镇举行的法非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表态让非洲的领导人陷入了纠结:“法国提供的任何援助将与非洲国家的民主进程相联系,只有推行民主和多党制,才能继续享受法国的援助。”这对于想继续执掌政权的非洲领导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愤怒地说:“国家从来不会穷死,但会遭受羞辱而死。现在,非洲的问题已不是经济问题了。”
贺文萍说:“密特朗的拉波勒讲话是冷战后法国要求非洲国家搞民主化的一个标志,这与当时的国际大形势相关。苏东剧变后,美国想借着民主化的潮流向非洲扩张。美国首先在非洲举起民主化、多党制的大旗,这使法国很紧张。冷战时期,西方阵营一致反苏,在非洲支持独裁政府也是为了抵挡苏联的扩张,对于美国和法国都是如此。现在苏联倒台了,‘民主’胜利了,如果还支持独裁政权,就没有必要了。既然苏联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推行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就提上了议程。美国排在第一的目标就是民主和人权。”
然而,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民主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洲的土壤,在卢旺达所在的“大湖地区”,这种民主化产生的水土不服最终酿成了悲剧。
从远古时代开始,“大湖地区”就存在着两个民族――胡图族与图西族,长久以来,图西族一直控制着这一地区的政权,直到比利时殖民者控制这一地区的时候,仍然重用图西族,这导致两族矛盾冲突不断。60年代,胡图人掌握了卢旺达政权,导致大量图西人逃往邻国,这些难民后来组成了“卢旺达爱国者阵线”,与胡图人政权抗衡。法国为了排除美国对非洲的影响,在冷战结束后积极介入此地区,与比利时共同控制卢旺达。1990年密特朗的“拉波勒发言”让“卢旺达爱国者阵线”找到了推翻独裁者哈比亚利马纳的理由,而哈比亚利马纳也无法忽视法国的意见,开始实行多党制。1993年,双方达成协议,“卢旺达爱国者阵线”同意成为一个政党参与政权,但国内暴力事件依然频发。
1994年4月6日早上8点30分,一架飞机正在飞抵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一枚地面发射的导弹蹿上天空。瞬时,飞机坠落着火。机上全部人员无一生还,包括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两国总统。
凶手是谁至今无从知晓,但后来发生的一切却震惊了世界。事情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卢旺达戒严部队(胡图人)就出现在了首都大街上,开始展开搜查,有人被当场击毙。胡图族军队和民兵手握名单开始有组织地灭绝图西人、杀害胡图人异己分子。胡图人和图西人相互残杀,两个月内就有超过80万平民被杀,卢旺达10% 以上的人口从地球上消失。
卢旺达大屠杀惨剧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国对胡图族政府的支持。1991年后,法国大力支持卢旺达哈比亚利马纳政府,两年之内通过培训,把卢旺达 5000名政府军扩充为35000名。卢旺达当局则有恃无恐,一方面继续压迫图西人(1993年图西难民人数高达百万),一方面积极部署大屠杀,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图西人问题”。图西族反叛军也不甘示弱,“卢旺达爱国者阵线”1993年发动的军事行动直逼卢旺达首都,随后在法国伞兵的干预下才被迫撤退。在1994年大屠杀发生时,支持胡图族政府的法国一时不能转变立场,在大屠杀行为面前无所作为、不加干预,只是忙着撤离本国公民,这无异于助纣为虐,遭到全世界的鄙夷。虽然在屠杀进行了两个月之后法国终于出兵,但这次被称为“绿松石行动”的人道主义和军事使命已没有多大意义,已经控制卢旺达局势的“卢旺达爱国者阵线”谴责法国是来保护旧政权残余势力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有很多参与屠杀的胡图族官员在法国保护下逃往国外。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是全世界始料未及的,这些逃跑的胡图人并没有死心,在卢旺达周边国家煽动战争,而卢旺达图西族政府也不甘示弱,对叛乱分子回击,加上外部势力的介入,最终于1998年诱发了一场涉及周边七个国家、造成上百万人死亡的 “中非大战”。
在非洲非殖民化几十年后,法国试图继续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在非洲的地位,但却将自己拖入了一种尴尬境地之中。
2008年8月5日,卢旺达政府下属专门调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指控33名法国人(13名政客,20名军人)涉嫌直接参与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前殖民地国家起诉。无论是经过了多少年,法国都无法摆脱卢旺达大屠杀的阴影。
“可以说当年法国是站错了队,它现在否认卢旺达对自己的指控。”贺文萍说。这就造成了图西人掌权后对法国势力的排斥,“现任的卡加梅总统一句法语都不会,他就是要把这个国家从法语国家变成英语国家。”法国在卢旺达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许多人认为,卢旺达的阴影是法国在2011年积极介入利比亚和科特迪瓦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国想摆脱这个阴影。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