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里氏 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3月11日"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日本校舍如此强悍,得益于他们在阪神大地震后的"校舍补强计划"。
图解:日本学校建筑抗震升级线路图
日本的校舍是这样变得更牢固抗震的:1923 年关东大地震发生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文部省于是要求立即针对学校校舍,进行补强。2010年,日本政府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日本的校舍为何防震?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截至2011年3月14 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
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
有13000多人的南三陆町遭海啸毁灭性破坏,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震后人们在学校操场上打出大大的SOS字样等待救援。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 汶川大 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 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 ――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在巨大的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还不惜拨出巨款加固改建校舍,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一、学校是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为了在地震发生时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首先必须提高校舍的耐震性能;第二、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用作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震性能,不仅能经得起主震而且还必须经得起不断余震的冲击;第三、校舍加固或改建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因地震引起校舍大量倒塌的重建费用。
直到现在,坂本晃治的校长室入口还堆放着一摞毛毯。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后,两三百人涌入东京市丰岛区立池袋小学避难。包括学生在内的120人晚上无法回家,留宿在体育馆和教室里。
“这个无需任何通知,学校就是避难所。”坂本晃治的头发灰白,腰杆挺直,沉默寡语。
地震发生时,他通过广播指导在操场的同学聚集到操场中央,教室里的同学立刻躲入桌下,没有发生任何伤亡。
最新数据显示,这场地震在日本导致的死亡和失踪人口已经超过6000人。其中,国立和公立学校死亡10人;负伤69人;私立学校死亡2人,负伤57人。各地约有250名学生下落不明。死亡者主要是靠近震中的岩手县、宫城县师生。这一比例在全部死亡人口中并不起眼。
坂本晃治的自信或许来自于对建筑安全的信赖。尽管池袋小学的历史长达86年,但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却没有中断。6年前,池袋小学等8所丰岛区的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翻修。
这样的翻修从阪神大地震之后在日本全境开始,目前整个东京的大部分中小学已经翻修完毕,达到6级以上的抗震要求。
“学校是城镇的中心,我不仅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而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副校长中丸俊晴说。
留宿一晚之后,所有避难的人群已全部散去。
缘于阪神地震的改建
2005年,池袋第五小学合并了周围的几所学校,成立池袋小学。
如今的池袋小学校舍呈三层L形,教学楼、体育馆、图书室等都互相联通在一起。按照日本著名防灾建筑大师藤井明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生活和学习的融通。
第一波强震过去之后,课桌底下的学生也被通知撤往操场,大约200-300名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民众也在此时到达。确认安全之后,转移到体育馆休息。
“整个过程都很安静。”副校长中丸俊晴回忆说,这和每月一次的各式灾害演习,一年一度与池袋区居民联合举行的避难训练有关。
日本的防灾部门要求每个居民町会(类似于国内的街道居委会)都必须有专人负责防灾事宜,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确保区内的居民知道一旦灾难发生,应该前往何处避难。此外,每一家公司也必须有人承担相似的工作。
与池袋小学临街而望的池袋西教会幼儿园也是该区域的紧急避难所,不过幼儿园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由于池袋小学的建筑和操场都更大,所以人们大多选择去那里避难。”
池袋小学目前的操场采用了柔性的材料建成,防灾仓库里常备淡水、毛毯、干粮,设备管道采用软管连接以防地震时破坏。每个体育馆在震后都自动为灾民提供避难休息。
就在池袋小学合并之时,丰岛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将其改建,提高抗震级别。
整个过程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
“这里面涉及多个部门,比如先由我们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诊断,再由东京23个区共有的契约课选取合适设计施工的单位,还有财政部门参与等等。”丰岛区教育委员会施设情报课长矿野说,目前池袋小学的抗震级别为6.2-7.2级之间。
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
它一墙之隔的池袋西教会幼儿园,也在4年前经历了一次翻修,目前同为该地区的避难所,能抗7级烈度的地震。
据2008年4月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公立中小学校里, 接受抗震诊断的校舍占96.2%,已经达到耐震级别的学校占62.3%(79215栋),其中38.4%的学校是1981年之后建造的, 23.9%的是之后加固的,其他学校仍需进一步加固。
1981年,是日本学校是否需要改建的重要时间节点。
日本政府在1995年阪神地震的灾后调查发现,1981年之前建设的校舍在地震中受损严重,遭受了倒塌、崩溃、屋顶落下等破坏。于是,在阪神地震之后,日本政府连续3次对《建筑基准法》做了修改,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更高的水准。
立法的同时,文部科学省也在不断进行“危房”的统计――2010年度的数据显示,全日本从幼儿园至高等院校,以及特殊人群学校的教学用楼和宿舍“危险面积”共计264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度减少约10万平方米。
“目前丰岛区的中小学校舍已经改建完毕。”矿野课长介绍。目前她的主要工作,是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诊断,保证学校抗震强度的可靠。
资金机制缺一不可
大规模的改建除了法律约束之外,还有资金、技术等多种外部条件支持。
记者向丰岛区教育委员会申请了信息公开,查阅到池袋小学改建当年的财政预算和决算数据。2006年,整个丰岛区的教育费预算约为95亿日元(合 7.6亿人民币),其中小学校费占了最大头,约35亿日元(合2.5亿人民币)。而包括池袋小学在内的8所小学的抗震加固费用,约5.8亿日元(合 4600万人民币)。即所有教育预算中的6%、小学校费里的16%都投向了校舍抗震安全。
“所有的费用基本都来自于区政府的财政,不足的部分我们会向文部科学省申请,国家出资的比例大概在30%左右。”丰岛区教育委员会建筑技术课长曾根田说。
文部科学省2011年预算报告附件显示,改进日本校舍质量仍然急迫,在平成22年该计划开始前,全日本校舍达到抗震要求的校舍占73.3%;未来面临改造的校舍还有3万3千幢。
事实上,日本财政教育经费历年总表显示,从阪神地震发生的1995年(平成7年)至今,教育经费一直处于0.4%-3%的负增长中,只有个别年份回弹,占政府财政收入和GDP的比例也在减小。
设计领域的竞争机制,也同样重要。
“日本的建筑设计领域是完全放开的,一级建筑师就可以一个人独立开设计师事务所,承接项目任务。”师从藤井明的中国留学生胡昂说,相较之下,国内的设计院大都被政府背景的设计院垄断,“竞争不够充分,对最终建筑的呈现也没什么话语权。”
目前,日本的一级建筑师人数大约有数十万人,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者。中国一级和二级建筑师加在一起的人数不到2万人。
此外,在学科建设方面,防灾研究所已经成为东京大学都市公学(即城市规划学院)的重点研究所之一。这个领域的常见议题有“东京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的应对预案”等,每年有来自文部科学省大量研究经费。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内高校也纷纷设立了类似研究机构,清华大学设立了城市安全研究所,四川大学设立了城市规划研究院。藤井明就应邀成为该院兼职教授。
藤井明曾在1991年受日本建筑防灾协会委托,在北海道设计了日本第一个高级别的抗震样本学校。虽然由于造价太高,并未在日本全境推广,但一些基本抗震设计理念一直被沿用。
更多的避难所就和池袋小学一样。“我觉得抗震设计很严肃,不应该有具体时间限定。尤其是要求几个月定期建造很不可取。”胡昂说,在日本,此类建筑的设计施工大约需要2-3年。 藤井明团队曾于汶川地震后不久到达北川县,他们参与设计重建一所名叫香泉的小学,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千里之外的故事似乎简单很多,坂本晃治校长一年前来到池袋,几乎没翻阅这所小学的整修记录。
他知道,地震袭来时,人们总会奔向这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