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关注机场裸检 美国开始接受隐私换安全(图) |
www.sinoca.com 2010-01-18 广州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在欧美国家的后“9・11恐怖袭击事件”时代,安全vs隐私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各国政府想方设法采取安全措施防范恐怖袭击,但很多措施却因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而引起反弹。 最近,由美国圣诞节炸机未遂案引发的“裸体安检”,更是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安全还是要隐私?再次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自去年美国圣诞节炸机未遂案发生后,面对恐怖分子强大的渗透力,欧美多国政府迫不及待地寻求防范恐怖活动的新尝试―――“裸体安检”。
现状:
各国有意推广“裸检”
2009年12月25日,“圣诞惊魂”令人们突然意识到常规的机场安检程序似乎并不足够。
事发后,荷兰随即宣布将在该国所有机场推广强制性“裸体安检”。美国运输安全局也紧急订购了数十台“裸体安检仪”。目前,美国19个大机场已部署约40台这类仪器。英国首相布朗在1月初接受采访时确认,英国计划逐步在全英所有机场推广“裸体安检仪”。
迄今为止,荷兰、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相继宣布将在机场推广使用“裸体安检”,还有更多的国家也在考虑实施。
支持:
多数人愿用隐私换安全
美国1月14日公布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的反恐政策不够严格,愿牺牲个人隐私以换取增强安全举措。
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1月5日至11日调查1767名美国登记选民。63%的受访者认为,相对维护国家安全而言,美国的反恐政策过多偏向于保护公民权利。84%的受访者支持机场更多使用全身扫描仪。86%的受访者说,即使导致登机时间延长,他们也支持机场采取新安检措施。
“隐私对乘客而言是重要的权利,但避免恐怖分子炸飞机是更重要的权利。”意大利内政部长马洛尼6日宣布在意大利机场推广“裸体安检”时说。一些赞成者认为,扫描出的图像几乎是个黑影子,皮肤、样貌都看不出来,即使显示出一些身体特征,也无伤大雅。
反对:
担心“裸照”外传
与美国人更重视安全的观念相比,欧洲人似乎更看重隐私保护。英国平等和人权委员会(EHRC)主席特雷夫・菲利普斯写信给英国内政大臣艾伦・约翰逊称,英国机场实施“裸体安检”将违反保护个人隐私法。
在德国,“海盗党”(一个宣传保护个人隐私的小党派)约15名成员10日下午在柏林机场A航站楼半裸抗议政府引进“裸体安检”。示威者穿着很少的衣服,一些人还在自己裸露的皮肤上写上“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的字句。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德国其他机场也出现了类似的抗议活动。奥地利14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奥地利人反对在机场安全检查中使用“裸体扫描仪”。
争议焦点:反恐时代还剩多少隐私?
美国犹他州议员贾森・查弗兹上周表示:“我们不需要看8岁小孩或者老祖母的‘裸体’来保证飞行安全。我认为为了安全我们必须放弃所有隐私的说法是错误的。”
每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安全和隐私就会再一次被拿出来掂量。在美国,自从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时任总统布什签署秘密行政命令,授权国安局窃听境内的美国国民、外国人与海外疑似恐怖分子的电话、电邮及其它通讯,行动审查权握在当时的白宫法律顾问手上。
到了2008年,国会批准对《海外情报监听法》的修改,国安部门可以对美国人的通讯来往进行大规模的和没有针对性的监视。这项法案被美国一些社会团体谴责侵犯公民自由权和隐私权,是一场“灾难”。
此外,在机场安检方面,个人隐私权也似乎在维护公众安全的措施面前一再退缩。美国国土安全部曾明确表示,任何人想入境美国,那么必须在接受海关检查时放弃个人隐私权。
何为“裸检”?
“裸体安检仪”又称全身扫描仪,这个仪器发出的X光能穿透厚厚的衣服,在电脑上留下乘客身体的影像,包括隐私部位。
图像能够暴露人们想要隐藏的任何东西,金属或陶瓷制成的刀具、手枪、炸药和毒品,都逃不过X光的照射。
图像是一幅黑白图像,看不到头发或面部特征,但清晰地显示了身体的轮廓,乳房和生殖器的形状,以及臀部中间的那道阴影也可以分辨,甚至可以看到身体穿孔、假肢,乃至丰乳手术的假体等。
安全vs隐私:能否实现双赢?
如果说有一场辩论贯穿“9・11”袭击后的美国政坛,那一定是关于安全vs隐私的辩论。安全和隐私孰先孰后?为保证安全需要放弃多少隐私?在恐怖袭击阴影笼罩之下,民众还有多少维护个人隐私的空间?
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年代,每当国家面临安全威胁的时候,民众的权利和自由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被取消,这几乎是规律。即使是个人的选择,在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安全胜于隐私。2009年7月,盖洛普一项民意调查发现,83%的美国人认为大多数在“9・11”袭击发生后实施的安全措施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只有14%的人认为应该取消这些措施。道理其实很简单:安全关乎生存,是动物本能;隐私关乎尊严,是社会需求。相较于尊严,当然是生存更重要。
要安全就没有隐私、要隐私就没有安全。这种逻辑显然有问题。事实上,安全和隐私不是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的关系。换句话说,获得安全保障并不一定要牺牲隐私,反之,牺牲隐私不代表安全就有保障。
只有涉及民众身份的安全措施,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可能。增加警力、加强巡逻,设置门关和报警系统,禁止携带液体登机,配备航班便衣保安,乃至加强民众反恐意识宣传……这些措施都不涉及公民隐私,却依然是提高安全系数的有力保障。
若从这些方面着力,就可以化解安全vs隐私的“对立”,那么实现双赢就不再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