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海啸劫后余生 华人精英在风暴中遭遇如何? |
www.sinoca.com 2009-12-27 世界周刊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过去一年是华尔街最动荡的一年,金融风暴重创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裁员,华人精英在这波风暴中遭遇如何?
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主席翁涌透露,华尔街华人大都受到影响,保住工作的人占多数,离开的也不少。有人换了公司,有人创办基金,也有许多回到中国大陆。
2008 年9月开始的金融风暴将华尔街抛入谷底。老牌投资银行李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一周内被迫改为商业银行。除了华尔街「卖方」(sell- side)投资银行受到重创外,包括共同基金和避险基金在内的华尔街买方(buy-side)也损失惨重。许多基金公司裁员,关门走人。
过去一、二十年,大批华人留学生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就业。风暴掠过,这些华人精英安然无恙吗?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主席翁涌透露,华尔街华人大都受到影响,保住工作的人占多数,被迫或主动离开的也不少。有人换了公司,有人创办基金,也有许多回到中国大陆。「他们主要去了中国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政府管理机构,有人纳入中国招聘人才的千人计画。」
过去一年是华尔街最动荡的一年,各个金融公司多少都受到影响。翁涌透露,协会在今年做过一个问卷调查,77%的人回答「工作稳定」,23%表示「工作不稳」和「寻找工作」。业内人士估计,金融风暴失业的华尔街华人要占20%左右。
风暴过后 多人失业
金融风暴对各地华裔金融从业人员影响程度不同。业内人士透露,纽约华人受影响最重,「失业和回国的最多」。华人金融协会芝加哥分会主席章光佳说,芝加哥华人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不大,当地期货公司众多,且期货业去年「赚钱」。华人金融协会华盛顿特区分会主席王进表示,除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亏损严重、解雇员工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不仅没有裁员,甚至增加人手。但是,金融协会前董事会成员王宏欣表示,波士顿共同基金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许多华人失业。华人金融协会加州分会主席张自力表示,从事证券化工作的华人大多失业,但是私募股权和创业风投则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早就转移到中国去了。
华人另一金融专业人士组织「华尔街人」(WSR)主席陈迅勇说,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不断涌入华尔街后,至今「沉淀」六、七百名董事总经理以上的金融专家。这场金融风暴让华尔街重新洗牌。华人除了大多留在美国外,有人去了新加坡,有人在中东杜拜(Dubai)找到工作,也有人到日本求职,更多的人回到中国大陆发展。他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使华尔街华人真正走向世界。
瑞士银行(UBS)基金经理翁涌表示,华尔街很「势利」,要的是能力。「只要能干活,你就有饭吃。只要能赚钱,你就有钱分。」华人都是靠实力进入华尔街,因此许多人工作稳定。在联邦政府全力拯救下,市场正在恢复过程之中。但他认为,市场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只能说市场短期稳定。「这就像生了一场大病,需要调养一段时间。」
波士顿阿凯典资产管理公司(Acadian)基金经理王宏欣说,在金融公司裁员上,华人和其它族裔同样「待遇」,但是华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华人做数量分析的多。在金融风暴时期,「数量分析的有效性没有那么强,受到的冲击大」,管理的资金下降多,失业的多。
他把华尔街分为三大板块: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和避险基金。各个板块赚钱的方式不同,投资银行主要靠交易赚钱,交易越多赚钱也越多;共同基金(资产管理)看长期业绩;而避险基金要靠短期业绩,短期不赚钱投资者就要提走资金,因此压力更大。
他说,金融风暴对资产管理影响很大,许多公司裁员,但也有的公司增加人手。他表示,市场今年回来了,现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但人们还是感到紧张。他认为,金融行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有好年景,就有坏年景,「不能好事都让你占了」。
水平高超 躲过一劫
知情者透露,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华人基金经理和华人创办的基金受到影响,「不过现在都慢慢回来了」。也有的人顶风而上,在金融风暴过后创办自己的基金公司。纽约千禧年避险基金公司(Millennium)基金经理居雄伟就是其中之一。
他透露,他管理的基金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收益率,「不论市场如何,没有一年亏钱」。2008年,许多避险基金都遭受重大损失,而他管理的基金却上扬。这位伊利诺大学金融学博士称,他很早就打算创办自己的公司,今年正好趁著机会完成自己的夙愿。不久前,他脱离原来的公司,成立自己的基金。
他把自己创业说成是「水到渠成」。他说,在金融风暴过后,投资者如同惊弓之鸟,大环境对成立新基金非常不利。他认为,创办基金从短期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挣的钱与过去差不了多少。「而且,过去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资上,现在却要关心营运等杂事。」但从长期看,自己创办基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他的基金公司有十多人,一半在纽约市,一半在北京。他表示,自己创办基金的一个主要原因想把重点往亚洲转移。「世界上的主要市场都在东半球,而在西半球的主要市场仅有美国。」在美国做全球投资,要管好亚洲和欧洲的组合,交易员都要夜间工作。「从交易时区上讲,公司在大陆或香港比较方便。」如果在大陆或香港做投资,交易员白天可以做亚洲市场的交易,连续做到下午欧洲市场开盘。
现在,世界中心在向亚洲转移,亚洲新兴市场发展最快。他估计,不要几年中国大陆的市场将具有和美国一样的规模。「现在,许多中国公司在排队等上市,而美国则没有这种情况。」亚洲新增的有钱人也比美国多,是避险基金未来重要的客户来源。在美国,金融从业人员过剩,而中国仍然有很多人才缺口。
离开原因 多种多样
居雄伟于199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避险基金行业。他说,那时在这类机构工作的华人不多,因此比较容易成功。但由于金融机构收入较高,导致其它专业留学生纷纷加入,而市场机会就那么多,因此现在成功很难。
他说,有的华人基金经理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安全无虞,但却遭受「流弹袭击」,不幸受到影响。例如,不久前美国政府起诉帆船集团内幕交易事件,使得投资者撤资。有的华人在该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尽管做得很好,也不幸受到波及,只得出来另寻出路。
有的华人基金经理失业是因为其它原因。例如,有的公司与其它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存在两个投资管理团队,必须走一个。他认识一个华人基金经理,其公司合并后,一个团队必须离开。这位华人的投资「业绩较好」,而另外一个队伍「更有力量」,最后是「更有力量」的团队留下。
许多华裔金融专业人员离开是公司的战略转移。现在,许多基金公司转移到亚洲,以便投资全球股市。为了个人的业务发展,他们随著公司转移。有的华人看到中国的发展前景,主动地回到中国发展。
李曼倒闭 有惊无伤
纽约基金公司纽柏格公司(Neuberger Berman)梁周洋表示,她八岁随家人移民美国,在李曼兄弟公司工作一周后恰逢公司倒闭。幸好公司管理层出资将该投资部门买下,改换回公司被收购前的名称,重新在华尔街站稳脚跟,她也保住了工作。
她于2002年去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读政治科学本科,后来改读商学院。2006年毕业后,她在大都会保险公司交易衍生产品的投资部门找到工作。两年后,她跳槽到李曼兄弟公司。
她说,2008年8月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出生的她高兴地回到北京观看运动比赛,回来后在李曼公司一避险基金部门工作。「我的工作是向销售部门解释产品,有时也和客户直接交谈。」谁知刚上班一周,李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闭。
当时,公司员工都认为政府会伸出援手,没有人想到政府「见死不救」。她说,在李曼兄弟公司内部,营利也不一样。「我所在的资产管理部门是赚钱的。」该部门有 15名员工,包括部门主管在内有5名华人。该部门过去是李曼公司收购的基金公司。李曼倒闭后,公司主管出钱将该部门买下,并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办公。
她说,她现在的工作和过去一样,主要是推销公司产品。公司的员工也和过去一样,没有变化。但是,原公司有些华人「投亲靠友」。有人去了避险基金,有人到私募基金,有人回到中国,有人前往英国,有人回到学校读工商管理硕士,也有人出来自己开公司。
寻找机会 躲开风暴
康州避险基金公司「导航基金」(Rangemark)董事总经理刘军说,他在2008年初离开摩根公司,找到一家初创的两人小公司,顺利渡过这次金融危机。现在,这家小公司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一资产管理部门。他也从一个普通员工成为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简称MD)。
他于1998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金融专业本科学历。他说,当时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到学校招聘雇员,他就递上自己的简历。但是,招聘人员告诉他,公司仅招收该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金融专业只要常春藤学校的毕业生。但是,高盛公司最后录取了他。
他在高盛公司交易部门工作,但是每周都要加班,常常是是24个小时连续工作,有时是36个小时。他说,金融圈比较难进,但是一旦进去,就会有许多机会。因此,人们总是在这些大投资银行之间跳来跳去。他也跳到其它投资银行专门销售次贷债券。
他说,在大公司只能给别人打工,而小公司反而存在机会。2007年初,他到一家只有两个人的初创公司。两位创始人过去都是大投资银行主管,一人出资1000万元创业资金。当年2月,公司已经筹资10亿元。他说,由于投资模式好,公司很快赚钱。
2009年7月,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控股公司看到他们投资模型很好,就将其买下,专门为该保险公司投资。创始人变成执行长。他说,收购合同上规定,两年内不能炒人,因此他的工作很稳定。他说,金融危机对他「主要是心理影响,因为工作不稳定,整天担心」。
市场动荡 宝贵一课
波士顿阿凯典基金管理公司的华裔女基金经理曾琪说,2008年的金融风暴超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纽约造成的影响。金融危机到来时,许多金融专业人士发现,教科书上教导的投资策略和原则不再适用。她管理基金使用的系统方法也受到影响。
她说,在2008年9月,李曼兄弟公司突然倒塌,使市场完全处于混乱状态,专业人士感到手足无措。「我们从中学习到一课,即心理因素可以把市场推到人们控制的范围之外。」但是,他们公司还是挺过来了。
在这一时期,她的工作内容也发生变化。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发生动摇。「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拜访客户,帮助他们分析市场和他们的投资决定。」她承认,当时与客户的互动相当困难,「只能让他们眼光放远」。
她说,过去的一年是她在职业上收获最多的一年。从中文角度来说,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这次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市场。」她表示,这次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她对金融投资原则的信心。
她从中学到一课,就是在市场极端混乱情况下,基金经理必须考虑市场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压力下,基金经理要设法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我坚持练身体,保持与朋友和家庭的联系,业余时间去旅游和读书。」
石溪集团(Rockcreek)是华盛顿特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副总裁王进说,自从金融危机发生后,避险基金的透明度增加很多。他说,过去那些避险基金根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投资模式和交易情况。「现在,他们愿意详细向我们介绍。」
2001年,王进于从中国来到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第二年毕业后进入世界银行工作,投资固定收益的产品。后来,投资部门两位负责人离开世界银行,独立创办基金,把他「带出来了」。
该公司主要为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投资于避险基金,属于「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他说,这次金融风暴对他的影响是「工作更加繁忙了」,「对避险基金审核更严了」。他说,在华尔街巨骗马道夫(Bernard Madoff)暴露后,他们对基金详加审查,以防止受骗上当。
芝加哥法国避险基金「信用资产管理公司」(Credit Agricole)风险管理部副总裁章光佳也这样认为。他说,「现在避险基金的透明度高了,投资者声音也比较大了」。他负责审核公司投资的避险基金风险。他在审核基金公司设计的产品时,能够提出「有力度的问题」。他说,如果在几年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别人会认为你「胡说八道」。
教训之一 防范风险
章光佳说,他从2001年起担任避险基金的经理,但在2007年8月时感到市场不对,于是在2008年初离开经理职位,到该公司从事基金风险管理工作。现在,他对基金的风险认识得更加清楚。
2001 年,他到瑞士银行在芝加哥的「奥康诺避险基金」(O’Connor)担任数量交易高级分析师,用量化模型买卖股票。2005年8月,他转到「然赛避险基金公司」(Ransey)担任基金经理。但在2007年8月8日至10日三天中,数量交易大幅振荡,让业内人士感到心惊。
他说,有人在2007年就发现美国房贷市场存在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纽约避险基金公司的鲍森(John Paulson)。「我们把资金投资到鲍森的基金上,最后的获利是400%。」他发现,鲍森的眼光最精准。在当时,房贷利率低,房价天天涨,住房不如买房。但是,鲍森看到了危机。
他感到,房价不可能这样无休止的涨下去,「但当时美国人没有这个概念」。他说,如果和其它基金经理谈这个问题,「别人会笑话你」。经过这次金融风暴,人们开始关心风险了。
洛杉矶基金公司「美国世纪」(American Century)基金经理张自力表示,自从联邦政府介入市场后,对基金现有的选股标准产生冲击。以前选股要按照市场规则操作,现在要考虑政府的政策,如政府政策刺激何种行业。「以前选股主要看基本面,现在要把信用、外汇和政策连在一起。」
他说,根据李伯证券分析公司(Lipper)评鉴,美国世纪公司的业绩排在第一位,但资产从1000亿元降低到850亿元,目前该基金尚未恢复。他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基金业影响很大,很多基金都严重亏损。
美国世纪受的影响较小是公司管理层提前采取措施。在李曼公司破产前后,公司预料要发生问题,因此提前解雇一批人。他说,他本人受到的「影响不大,只是干的活比过去多了」。金融危机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很多投资者「把钱投向固定收益的证券,都去买债券去了」。
他说,该公司现在是逆势操作,对销售战略进行调整,在伦敦和香港设立办公室,加强对欧洲、中东和亚洲的销售。同时,他经常回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帮助他们管理资金。他认为,「美国基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在中国应该有市场。
影响程度 各地不同
章光佳说,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芝加哥集中几家美国主要的期货和期权交易所,大大小小的期货公司无数,同时又有「基金的基金」。当地从事与金融有关的华人超过千人,失业要比纽约轻的多。没有工作的不多,回国的也很少。
波士顿是美国共同基金的重镇,有美国最大的几家共同基金公司。曾琪说,她的一些朋友就在金融危机中失去工作。大部分人生活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也有一些人情绪很低落和焦虑。她说,有的失业人士相当聪明,曾是成功人士,但他们失业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公司没有渡过危机。也有人改变职业规画,回到学校重新学习教师和工程专业。有些人想进入金融行业,但是没有经验,面临进入障碍。
王进说,华盛顿特区与纽约市不同。当地的资产管理公司与政治比较接近。当地有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IMF)、房利美(Fannie Mae )和房地美(Freddie Mac)等。前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中没有影响,但「两房」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华人离开了。
张自力说,与纽约相比,加州受到的打击没有纽约那么大。同时,金融危机对不同的行业影响也不一样。把金融产品打包销售的工作都走了,故一些华人失业。他说,洛杉矶有共同基金和避险基金,旧金山有一个英国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 bank),因为投资失败卖给美国的黑石公司(Blackrock),公司裁员很多。
在加州商业银行中,从事风险管理的华人很多。华盛顿互惠(Washington Mutual)在次级贷款上损失很大,最后卖给摩根大通银行(Morgan Chase)。现在,许多华人留下在做收尾工作。当地从事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和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的华人很多,早就前往中国发展。因此,金融危机对他们影响不大。
身分受限 离开美国
王进说,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去年5月以来从美国大学或研究所毕业的金融专业华人留学生。他们一出校门就遭遇金融危机,有的人只好再回学校,用读书维持学生签证。有的华裔金融人士回国是因为身分问题。例如,两房被政府接管后,不再担保工作签证和工作绿卡。因此,许多华人无法解决身分,回到中国大陆发展。
他说,不久前,他们公司要招聘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招聘广告放到市场后,大批的硕士毕业生申请,许多人还是名校的硕士。他说,现在美国的工作机会太少,工作签证现在还没有用完。现在,工作很难找,新毕业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更难。
许多华人留学生回国。他说,对刚刚毕业的留学生来说,回国找工作也不太容易。有的人回国自己创办公司,有的人现在还在找工作。他说,人们现在听到的都是好的例子,但是还有很多尚未找到工作的留学生。
他说,有的华裔金融人士拿到绿卡后,回到香港也面临双重纳税问题。因为做金融的收入比较高,这些华人打算放弃绿卡。但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答复是,如果放弃绿卡,还要再交几年的税,「帮助美国政府偿还债务」。
许多华人金融人士表示,华尔街华人幸运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给他们提供好的机会。刚从北京回美的居雄伟表示,金融危机造成华尔街人才大量回流到大陆。他回去见到一些人,发现他们「很开心,在中国发展很好」。
他说,这次金融危机对华人来讲,正好是个机会。「如果是早几年发生,华人无路可走。」但是,现在正值中国市场大发展时期。他举例说,中国金融管理机构「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都在招聘人才。许多人进到这些管理机构。中国国家主权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也在华尔街招了不少人。
同时,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中国许多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也在招人。他说,至于工资待遇,各个机构不同。政府机构工资较低,但是中金公司的工资向美国金融机构看齐,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工资位于两者之间。
他发现,纽约的华人比波士顿和芝加哥的华人更愿意回国。他说,最近他进行一些招聘工作,应聘者来自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如果要问他们愿意不愿意回国,纽约的应聘者有一半的可能,但是其它两个城市的要低得多。」
张自力也认为,华人最幸运的是他们可以回到祖国发展。「这边发生危机,那边存在机会。」而其它国家的金融从业人员就没这样幸运了。他们表面上的工资下降了,但是发展的空间扩大了。
王进说,对在美国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来说,回国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他本人在中国的银行中工作十年,来美国将近十年。但是,他回国后发现,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著差异。「重新适应中国的国情也是一个挑战。」
他现在工作稳定,没有想到回国。「但是,你如果两个月后打电话给我,我也有可能回国了。你如果两年后打电话给我,我可能仍在这里。」他说,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如果要回国,可能会得到一些东西,也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回国发展 成为潮流
陈迅勇说,过去一、二十年中国留学生在华尔街升到董事总经理的有六、七百人。金融危机对这些高层的人影响不大。但是,有人还是选择回国,因为回国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他说,这次金融危机让华尔街华人重新选择自己的位置。有的人选择退休,因为过去十多年太累了,正好休息。有人去学校读书,充实自己,还有的人回国写剧本,「打算把华人在华尔街的故事搬上银幕」。
过去,华尔街的猎头公司生意清淡,因为华尔街公司基本不招人。但是现在生意很红火,因为中国金融公司需要人才。「有的招聘公司说,最近三个月工作太忙。」有的人专门做中间人,把美国的投资者带到中国。也有的人在美国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来美国上市。也有的人帮助美国公司买卖中国股票。
王宏欣认为,中国大陆为这些华尔街的华人才提供机会。目前,中国在大发展中,非常需要人才。而美国因为金融危机,没有工作。这是一个大趋势,既对国家有好处,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他透露,美国华人金融协会前几任主席都回到中国工作。
他说,这些离开的人情况不同,有的是自己退休,有的是被解雇,有的是自己离开。他对华尔街未来的预期是,华尔街需要进行大的调整,其融资功能仍然存在,但交易需要严格监管。「这次金融危机是一次最大的调整,证明华尔街模式存在问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