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只想尽快回家。”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集装箱市场做服装生意的李女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以后再也不来俄罗斯做生意了。”
尽管知道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俄华商处境艰难,但李女士的决定仍让人感到惊诧。
李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在俄罗斯坚守的华商现在已经“不是做生意,而是赔本大甩卖”,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商品的人质”——东西不卖出去,他们就不能回家。不少人现在就一个念头——只要能保本儿,货出手了就立刻回家。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研究院教授、俄著名汉学家格尔伯拉斯预测,近期将有数千华商被迫离开俄罗斯,且在俄华商生意的低迷可能直接导致其供货方中国工厂的萧条。
格尔伯拉斯分析说,金融危机正将中国商人从俄罗斯市场逼走,这或许是俄罗斯政府扶植本国企业的契机;但从另一方面讲,俄罗斯人无疑会担心今后再也买不到物美价廉的服装、鞋和日用家电等。因为半数俄罗斯人都通过各类渠道购买莫斯科集装箱市场的商品。
不过,这个物美价廉的神话恐怕会随着金融危机导致卢布贬值而一去不复返。
俄中贸易额料将下行
被俄罗斯人喻为“国中之国”的集装箱市场,在经济危机前,曾有每日超过百万人次光顾的纪录,日交易额也至少达到百万美元。集装箱市场主要归俄罗斯阿斯泰(ACT)公司和伊里耶夫公司所有。两家公司的老板伊斯马伊洛夫和伊里耶夫在2006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曾排名第76位和第68位。
来自吉林的李女士已在这里做了6年生意,也积累了些资本,但这次金融危机还是让她多年的积蓄损失大半。由于美元兑换卢布汇率在短时间内从1美元兑换24卢布贬为1美元兑换36卢布,为了减少亏损,华商们只好抬高商品的销售价格。
但俄罗斯经销商们却大都对涨价“不买账”。那些曾从俄罗斯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各类批发商们,如今已很少出现,因为再买涨价的商品对他们而言已无利可图。
来自俄罗斯图拉州的服装经销商基穆尔对记者直言,以前买中国货就是图个便宜,现在涨价后再去进货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只在中国人那里上货,真的是物美价廉,但现在各地的价格都差不多了。”来自布良斯克州的商人史必里尼科也对记者如此证实。
“尽管今年旺季并不旺,但我还是选择了坚守。”已体验过俄罗斯1998年经济危机的鞋类经销商刘女士希望这次也能够咬牙撑过去。
据中国海关总局数据,去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服装24.8亿美元,比前年减少24%。OptimConsult国际咨询公司总经理科列索夫认为,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不光是服装,俄中整体贸易额还将会继续走低。
金融危机并非唯一的痛
实际上,早期来俄罗斯做生意的不少中国人已从最初单一的练摊卖货转为多元的经营方式,许多人还做起了发货商、“包租公”和代理商。发货商类似于批发商,他们大多从国内的福建、广东、浙江、河北等地调货,然后通过海运发往俄罗斯批发给在俄的零售商。
尽管这是来钱最快的经营方式,但风险也最大,更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打击最深的。
此外,直到今天,这些华商们还不得不延续“灰色清关”的路子做生意。这种通关方式产生的问题是,货主拿不到进口清单、报关凭证等。这给俄罗斯相关机构每次扣货行动提供了口实。
去年的9月11日晚,莫斯科警方又一次实行大规模“封仓”行动。俄官方以打击“灰色清关”为由,对ACT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物流上千个集装箱仓库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货物总值约21亿美元。这次查扣事件涉及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2000多家企业,是有史以来华商被查封金额最大的一次。加上金融危机,这对于在俄华商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一位做箱包生意的泉州商人曾努力尝试过“规规矩矩”做生意。经历了漫长的7个月,才总算把货物从海关拉了出来,不但清关费一点儿没少花,俄罗斯客户还以商品过季为由拒绝付款。这着实将华商推入了两难的境地。
而那些靠收取店面租金过活的“包租公”,曾经一年可坐享数十万元人民币的租金。金融危机同样波及到他们。即使房屋还能租出去,租金也缩水大半。扣除巨额管理费,所剩无几。
在莫斯科经销高档浴房多年的刘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哪一天在俄罗斯真做不下去了,她也还有退守的地方———回国创业。
是转变理念的时候了
《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有48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轻工业商品极度匮乏,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契机。
华商的前身——“国际倒爷”们用自己的勤劳书写了中俄贸易史上的传奇——价格低廉的中国服装、鞋类、日用品等在俄罗斯遍地开花,并最终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辐射中亚和大半个欧洲的中国商品销售网。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购买力也严重下降。同时,由于近期卢布持续贬值,中国产品在俄罗斯已无太多价格优势可言。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戈尔伯拉斯认为,在发生金融危机前,华商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俄罗斯市场的经济扩张,但现在局势可能发生原则性的转变,俄罗斯生产者如今很有可能会挤走中国和土耳其等国生产的生活日用品。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主任阿格耶夫也指出,俄政府或许应当利用好中国人撤离的机会,扶植本国中小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逐渐夺回阵地。
事实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包括李女士在内的很多在俄华商恐怕也将不得不考虑转型。
莫斯科市政府日前重申,今年底前将彻底关闭集装箱市场。原址上将兴建公园和住宅区,并建造一个大型的欧洲商贸中心。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