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对企业“工作机会共享”褒贬不一(资料图)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国家。19世纪,美国工人每天都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1877年,美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罢工,争取每天工作8小时。时至今日,美国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的劳动者已经不足1/5。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由全日制工作状态转变为每周工作时间不到35个小时的人数上升了72%。
在美国公司,无薪休假一般是蓝领工人的待遇,因为他们往往按小时领取工资,带薪假期很少或者没有。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对白领雇员采取降薪、减少带薪工时、强制无薪休假等措施。这些公司给员工的信中,都会坦言目前公司面临的财务挑战,希望员工愿意暂时减少收入、保住所有人的饭碗。
有些公司或机构不强迫实行降薪或无薪休假,而是鼓励员工自愿申请。布兰迪斯大学有三成以上的教职人员自愿减薪1%,此举省下10万美元,可以保住几名员工的饭碗。降薪的人员对记者说:“现在经济不好,我们不希望任何一名同事失去工作。”但是,一名在加州洛杉矶某软件公司工作的工程师对这种方式表示不满。他对记者说:“公司里本来每个组的任务轻重不一样,现在要我们干活最累的人主动降薪,去给那些没有活干的同事发工资。虽然我们的CEO做表率降薪,但是谁都知道,工资不是他的主要收入。”
《今日美国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降薪、无薪休假等措施对公司来说是比裁员更有效的节约成本的办法,毕竟裁员还有裁员补偿金、转岗服务等支出,等到裁员效果体现出来可能要好几个月之后,而降薪等措施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商学院的查特曼教授也说,长期来说,没有被裁的员工对公司更忠诚。而且,当经济好转后,公司也无需再同其他企业争抢人才。但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比利认为,减薪、无薪休假等措施不是长久之计,大部分员工们仍然认为他们为公司做出了不是自己分内的牺牲,时间长了得不到补偿,他们会觉得不满,甚至宁愿公司裁员。
舆论对企业“工作机会共享”褒贬不一,对政府部门的类似措施则基本不赞同。去年12月19日,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发布政令,从2009年2月到2010年6月,20万名州政府普通雇员每月必须强制无薪休假两天。施瓦辛格声称,这一强制无薪休假的方案将在未来17个月内为加州政府节省13亿美元。但《洛杉矶时报》质疑说,因休假导致的损失和其他人员的加班费可能会抵消掉省下的经费。对于加州老百姓来说,政府机构停工也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比如全州180个机动车管理局,平均每天办理13.6万份机动车注册和3.5万张驾照。停工一日,许多要办事的老百姓只好另择日期。州政府休假也给相关产业带来负面影响。据美联社报道,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许多商店和饭店都以州政府雇员为主要客源,但是遇到休假那天,部分商店的营业额会降低40%至75%。
日本:企业默许员工停工期间做兼职
在日本,工作分享制始于40年前。当时日本大分县姬岛村为了给更多家庭增加收入,把一人的工作分给两人做。现在,这项制度几乎成了一些日本企业对付经营危机的唯一法宝。根据日本帝国资料库在今年2月18日到28日面向全国2万多家企业做的有关企业雇佣情况的调查,300多家企业已经在实行工作分享,计划引入这一制度的企业近千家,近半的企业认为应该推广这一制度。
由于无薪假期增加导致收入减少,员工纷纷向企业要求外出兼职。面对这种以前绝对禁止的行为,企业也不得不放宽要求。3月份日产同比减产五成,设定了数个减薪休息日,最多减薪20%。为了缓解减薪带来的生活压力,日产允许员工在这些休息日从事其他职业,但每天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且必须向公司汇报从业内容。像东芝、富士通、日本航空公司等,也基本上默许了职工在停工休息期间从事副业。
对于工作分享制,日本舆论看法不一。《日本经济新闻》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日本经济真是到了很险峻的地步,工作分享制盛行,说明失业人员还将进一步增加,到时候一份工作可能要三四个人干了。但大部分意见认为,工作分享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是企业有责任感的表现,说明企业和员工有信心共同克服困难。甚至还有人表示,大家工作时间少了,就更多时间去消费了,“先花光定额补助费再说吧”。
日本劳动研究机构劳动总研最近发表提案称,如果企业严守劳动规则、缩短劳动时间,可以增加453万个就业机会。如果像欧洲一些国家每周工作38小时,还可以再多出180万个工作岗位。
法国:每周少工作4小时,创造10.5万个就业机会
德国大众公司已经将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6小时缩短为28.8小时,虽然工人的工资减少10%,但保住了大约2万个就业岗位。而戴姆勒公司采取的方式则是,数万名员工1月12日从圣诞假期休假返工时,一周的工作时间缩短为4天。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德国的模范企业们已达成一项共识:把他们旗下2/3的全职员工变成“钟点工”,并大幅削减临时工。德国《商报》评价说,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现实下,继减产、关闭工厂、裁员之后,“短时工作制”成为德国企业打出的又一张牌。
德国大众公司发言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缩短工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裁员,更重要的是为了保住公司的技术人力。这种方法能在公司营运不顺利的时期维持竞争力,等到不景气过去,我们能随时起飞。”德国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对减少工时、保留职位的措施大力支持。德国联邦劳工部长舒尔茨称这是“职位的保护伞”。联邦政府还设立高达3亿欧元的“钟点工基金”,能帮助企业至少保留他们的长期雇员长达一年半。工人在缩短工时之后,其工资损失的2/3可从劳工局获得补偿。奔驰汽车公司的工程师克里斯安对记者说,虽然他的工资现在只相当于过去的80%,不过至少可以保住工作。
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艾迪克教授认为,这种措施很容易被雇主们“钻空子”,采取一些对劳动者不公平的措施。这样既违背社会公平,损害劳动者利益,也和实行减少带薪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不过,很多德国劳动市场专家则对这种减少工时的现象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对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的理解”,是“三赢”政策:对企业来说,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也避免再度培训带来的企业培训损失费;对雇员来说,尽管收入减少,但避免了职位丢失的危险;对政府来说,避免了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助的压力。
事实上,一直追求福利国家模式的欧洲各国有着“工作分享”的传统。早在1997年,法国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分享”理论就开始盛行。法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推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有资料显示,实施新工时制的第一年,法国就因压缩工时创造了10.5万个就业机会。法国也是全球缩短工时最积极的国家。1919年4月29日,8小时工作制这项美国人争取了多年都未到手的劳动者权益在法国被强制实行;1936年6月21日,当时执政的法国左翼“人民阵线”政府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带薪年假和每周40小时(5天)工作制的法规;1998年,法国议会通过新的工作制法案,规定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4天半,这也被一些人俗称为“准4天工作制”。
从这一制度实施开始,法国社会便争论不休,吵了十多年。萨科齐当选总统后,高调宣布希望终结35小时工作制。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法国经济继续低迷,企业缺乏竞争力,老百姓购买力下滑,财政赤字扩大。窘迫的经济条件迫使不少法国人主动放弃休假,开始努力干活挣钱。就像法国人说的那样,“当盘子里没有吃的东西时,那么多假期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