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战争还将继续,但打法变了
即便滴滴和Uber握手言和,真正的网络约车市场就能迎来“和平”的局面吗?
“从现在来看,滴滴暂时获得了绝对的规模优势,但是依然是不稳定的,因为滴滴还没有完全拥有客户,依然面临流失的风险,因此,不会轻易取消补贴等市场刺激和维护手段。”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君毅指出。
因此,合并之后的滴滴优步面临的情况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据市场调查显示,多数乘客认为,价格是影响其选择打车软件的关键因素。
就在滴滴和Uber的合并消息确认之后,易到就公开发表声明称“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绝不意味着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今后的出行市场将是易到和滴滴的对决”,易到用车的实际控制人、乐视董事长贾跃亭也在朋友圈发声:“共享专车世界里不需要垄断者,也不会有垄断者。易到将会推出史上最大力度的充返活动。”
所谓的声势浩大的“促销” 活动随即展开,8月3日,易到用车宣布,用户充值可得“50%现金回馈+100%生态大礼”,生态大礼包括乐视影视、乐视体育的会员资格,乐视商城的抵用券等。虽然这种行为被很多用户认为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
在易观互联网出行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张旭看来,网络约车行业的价格战的竞争阶段已经过去了,即便再有补贴,剧烈程度也不比从前,“合并之后的行业竞争会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竞争模式也会从现金补贴向服务补贴进行转变。”
合并之后的服务质量也是市场所担忧的,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就撰文称,滴滴与Uber中国的合并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而真正在其中受到损失的是中国的专车司机和乘客,因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将失去改进产品的动力,与竞争激烈的时期相比,滴滴不必急于改进功能,无论是应用界面还是路径算法都不例外。
而在张君毅看来,对于结束“烧钱大战”的滴滴来说,进一步的创新和服务改善才算是正式拉开帷幕,“规模可以通过短期烧钱获得,但是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需要持续的铺垫,为了构建比较高的竞争门槛,滴滴必须要在更加精准的客户服务方面下功夫。”
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强调规模,滴滴也很难支撑当前350亿美元的高估值,“市场第一的地位让滴滴有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但它重要的是要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必须去挖掘新的课题和新的业务模式。”
卡拉尼克在接受《财经》杂志访问时曾说:“滴滴的存在,让我每晚少睡两小时,思考如何同它竞争的问题。”他也意识到,当Uber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补贴就很难持续……“我们不能一直补贴下去,最终需要盈利。”
而今,这样的压力也在考验着滴滴,“规模这么大,到底往哪里走,是滴滴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相比此前体量小的时候,现在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会更加谨慎。”张君毅说,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市场打法、盈利模式都要发生转变,“现在滴滴都在探究中,还没有看到成行的、落地的做法出现。”
经验
Uber中国输在不接地气的“本土化”
最终,Uber没能打破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魔咒。
在它之前,微软的MSN输给了腾讯的QQ,被eBay控股的易趣也难敌阿里巴巴的淘宝,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也在2010年告别了中国市场,这些南征北战的跨国巨头,为什么最终折戟于此?
Uber的创始人卡拉尼克开始并不接受这个“宿命”,他曾表示,“每天都有无数人和我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外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中国成功的案例,我不知道你是否应该在这里开展业务’。作为一个企业家,这是你可能听到的最好的事情了。你要把它变成一种动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为此,Uber一反全球其他市场的运作模式,决定为中国业务设立单独的实体、单独的管理机制和单独总部,卡拉尼克2015年在中国出差的时间几乎能占到其工作时间的一半,他的朋友甚至开玩笑说他应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但即便是如此坚定的“本土化”决心,却依然没有赢得市场的认可,原因何在?
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深思,他指出Uber本身以连接司机和用户为主,但中国市场并不是非常成熟的市场,用户对补贴的热情比这些东西高得多——这种所谓带有一定远景的打法,并不如直接的补贴更符合市场胃口。
201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最先上线的业务是UberBlack,定位高端的专车服务。2014年8月,“人民优步”上线,价格尽管大幅低于UberBlack,但依然稍高于出租车。在这个时期,Uber凭借“一键叫XX”的市场营销而“走红”,从一键叫直升机、到一键叫船、一键叫萌宠、一键叫特斯拉、一键叫佟大为——这也是Uber所坚信的“本土化”的营销方向,与此同时,滴滴和快的在通过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跑马圈地”,并在持续一年多的补贴大战之后握手言和。
可以说,“后来者”Uber从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已经与“本土”的市场规则背离了,将全球成熟市场的经验套用到非成熟的市场,期待后者会接受更好的、更为先进的方式,这是许多跨国企业常犯的“经验主义”的错误,只不过在互联网领域犯错的代价会大,也更为明显。携程的创始人梁建章就撰文指出,当一项新技术或模式兴起时,互联网企业胜负关键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高低,更取决于谁能利用市场适配性等各种条件,率先达到规模效应,先达到者就有更大的胜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