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这个年轻人,今年才刚满40岁,可他已经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科学家了。
这还不是最牛的,10年前,在许多人博士还没毕业的年纪,他已经是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了。您能想像到吗?这位青年科学家,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中专,然后进了工厂,并没有上过大学。他从技工起步,最终走到了科学殿堂的最顶端。他是谁?他的成材之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新基论坛”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专门为一年级大学生开办的,邀请的主讲嘉宾都是通过调查,由学生意愿产生的威望较高的各界精英。这天讲座的嘉宾是高会军教授。他是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入选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众多奖项。
高老师今天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求学和成长经历。他的演讲时不时被笑声和掌声打断。同学们说:“听了这些神一样的人物讲完以后发现,这些每天都说的话,只要每天都这么做的话,你真的会成功的。”“让我们感觉到,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同学们看来,高会军是当代青年的励志榜样。高会军一路求学的经历非常传奇:1976年他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偏远的农场,父母都是农场的普通职工;1991年,15岁的他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陕西的一所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再后来,立志要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他说:“15门课,我每次考4门课,我要把4门课分散在3个月时间之内,要把这4门课要攻克了,而且当时自学考试没有任何老师给指导。”
因为有的科目(数控机床)刚刚过及格线,所以高会军说自己比较幸运。经过短暂的迷茫期,高会军毅然又调高目标,决定考研。
但当时的高会军,高等数学只学过上册,英语的水平连普通高二都不如。经过半年的冲刺,几经周折,高会军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再接再厉,一口气考上了哈工大的博士生。博士生录取后,高会军不敢有丝毫懈怠,又拿出了当年参加自考和考研的劲头学习。
凭着这股拼搏精神,在导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努力下,高会军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常虹说:“真的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应该是我们学科第一个优博,全国百篇优博,是我们学科第一个出来的。”
博士毕业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博,也使高会军成为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人。由于成绩突出,校方有意破格提拔他为正教授,拿到学校大评审团来评议讨论。考虑到高会军求学的经历、学业水平和后发潜能等综合因素,最终30多人的参评专家达成了共识。王常虹说:“这些先生认为这个孩子从各方面来讲,还是比较不错的,当时是全票通过的。”
就是这样连气也不喘一口地一路拼搏,才让高会军收获了知识更赢得了认可,才使他后发制人、弯道超车,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教授、博导的转型。但人生的拼搏并没有结束,很快,高会军又获得了远赴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
高会军告诉记者,在读博士后期间,他有三篇论文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领域比较顶级的期刊上,这种经历非常难忘。
在海外博士后学习和工作期间,高会军同时还承担着指导哈工大学生的教学任务。他对国外培养高端人才的机制和做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现在在美国普渡大学任职助理教授的牟少帅,曾是高教授的学生,他给记者讲述了当年高老师在加拿大出国期间给在国内的自己指导学习的情景:“他一般是在晚上2点钟,从他的办公室做完科研之后,回到家里来都已经是3点多钟了,再开始跟我讨论,大概讨论2个小时,然后5点钟,对我的一些结果给出意见来,然后他再开始睡觉,大概睡2个小时,又开始起来做新一天的工作。”
高会军说:“这段经历,让我对国外大学的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后期希望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的问题上面来。”
2007年,高会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当年唯一的集拉姆博士后奖,结束了自己海外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时,有机会继续留在国外工作的高会军面临着选择。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哈工大对自己的培养和厚爱,从心底里非常感谢哈工大。
就这样,高会军回到了祖国。在回国后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成为当年获此殊荣最年轻的学者之一。高会军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之后,我就相对进入了另外一个发展的阶段。”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