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像文字印证孔子生平与史料吻合
此前,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中有一段文字“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这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的记载不同,据此,有人认为,孔子出生年应该重新审视甚至要改写。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表示,最新的孔子屏风影像中有清晰完整的文字:“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此记载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完全吻合。这充分证明,孔子屏风上“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之文是有问题的,“六”字可能是由“廿”字而误。因此,认为孔子屏风的出土将动摇孔子生平之说的争论应该可以停下来了。
孔子屏风是刘贺自保的道具?
记者了解到,在孔子屏风另一面还发现了《易经》文字。不过,在海昏侯墓中出土最多的还是儒家典籍。很多专家提出,孔子屏风与众多儒家典籍都反映了刘贺本人的思想基调。
邵鸿分析,就刘贺来说,浓厚的儒家色彩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恪守君臣之道而具有自保的成分。“孔子屏风文字的错误不少,已知的有五六处,特别是还搞错了孔子的年龄。如果主人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真是高度尊崇和非常熟悉,似乎不应该允许有这样的错误存在。”邵鸿认为,屏风和众多儒家典籍,只是处于朝廷严密监控下的刘贺不得已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一件保护自己的道具,示人以“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荣的形象。”
邵鸿说,自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以来,有人认为正史中刘贺荒淫无度、不守礼法的形象是权臣霍光强加的,这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因此完全否定刘贺“狂乱失道”的历史记载,将其视为一位饱受冤枉的贵族儒者,则有些矫枉过正,还需慎重。
先封海昏侯国再设海昏县?
究竟是先有海昏侯国还是先有海昏县?“海昏”名号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话题昨天引发了诸多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王子今表示,关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立海昏县”的说法,目前没有找到任何明确的史料记载。在刘贺被封为海昏侯之前,也没有看到“海昏”作为区域名、聚落名出现的迹象。
根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提供的“元始二年”户口数显示,豫章郡18个县平均户数只有3747户,海昏县排14位,此时距离海昏侯刘贺得“食邑四千户” 已经65年,而豫章郡在两汉时期是户口增长较为迅速的地方,可以推知在元康三年,即使当时已经有海昏县,其户口应当是达不到“四千户”数额的。“也就是说,海昏侯刘贺得封时,不可能有承载‘四千户’人口的海昏县或规模更小的以‘海昏’为名的乡邑等聚落形式存在。”
王子今认为,海昏侯国成立,应是“海昏”名号第一次出现,此后豫章郡沿用该名号才有了海昏县。这也可以破除“古之封侯,未有非地名者”的成见。
“海昏”名号是对刘贺的指斥?
而关于“海昏”的来历,此前最多的一种说法是,“海”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湖”,如北京的北海、后海,至今云南、西藏等地还把“湖”称为“海”。至于“昏” 字,本义是黄昏,表示太阳下山的方向“西方”。因此,把“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或者说“鄱阳湖的西面”。
但是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王子今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刘贺名号之“海昏”,或可读作“晦昏”。“海”“晦”通假,战国秦汉文献多见,“晦”有“黑如晦” 或“晦浊”的辞意;“昏”字很可能与霍光指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之“昏乱”有关。“如此理解,则‘海昏’名号对刘贺道德水准、行为风格和执政表现的全面否定,都是明确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