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岚研究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外侧缰核中 βCaMKII 分子的表达水平对抑郁的产生有关键作用。图中描绘了外侧缰核(图中绿色示意部分)与两种情绪状态下的老鼠。
三、王玲华
——给青年人的寄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王玲华研究员
她研究太阳高能粒子的发生和传播,预报空间天气,为卫星及宇航员的安全护航。
现今,凭借一系列备受瞩目的突破性成果,王玲华被公认为国际空间物理研究领域里最杰出的青年女性科学家之一。其中,最受瞩目的成果当属她发现在平静时期日球层中存在一种未知的高能粒子成分——“晕外电子”。这个发现为空间高能粒子物理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对探索日球层的基本物理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下,王玲华还找到了利用新型半导体仪器进行中性原子成像的空间探测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来自地球磁层环电流的低能中性原子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观测,并获得了多项有关磁层粒子加速的首次观测结果。
“通过研究太阳高能粒子的活动可以预报空间天气,就好比雷雨天气的预报对飞机安全起降尤为重要,空间物理学家所提供的预报将为卫星和宇航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当太阳爆发引发大磁暴时,就必须推迟卫星发射,重新调整窗口期,否则可能会导致发射失败。如果长期暴露在高能粒子的环境中,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可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诸如太阳系中高能粒子是如何起源等基本空间物理过程,王玲华痴迷于空间物理的探索。
四、吴晨
——给青年人的寄语:拥有梦想,享受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研究员
吴晨是本次获奖女科学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80后”。
未雨绸缪,潜心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奥秘。她绘制出了中国人食管癌的遗传学图谱,发现肿瘤易感基因,为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得益于前辈的研究成果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吴晨和她的团队发现了14个存在于中国人体内的食管癌“易感基因区段”。这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告别了盲人摸象的时代,不再只是根据基因片段做出判断,而是站在全基因组的角度进行分析。吴晨说,“食管癌患者到晚期已经没有手术的指征了,我的研究角度是从基因组学入手,定义和筛查高危人群,通过早期介入来降低肿瘤发病率。”
在这张复杂的“地图”上,吴晨找到了部分决定一个人是否更可能患上食管癌的遗传因子,发现了14个存在于中国人体内的食管癌“易感基因区段”。这让医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通过一个人的籍贯、不良嗜好等信息进行患癌风险的模糊判断,而有可能通过低成本的普查,筛选出那些在基因层面上更易患食管癌的人群。这项研究也提供了“未雨绸缪”的可能,通过早介入、定期检查、改善生活方式等,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
比如,在目前发现的易感基因区段中,有两个与人体代谢酒精的能力有关,如果一个人的这两种基因存在缺陷,那么当他有饮酒习惯时,发生食管癌的风险会比不携带风险基因且不饮酒的人高出4倍。
想要完全绘制出中国人食管癌的遗传学图谱,路还很长。下一步,吴晨打算继续攻关,将数据的误差影响降到最低,以期对食管癌的遗传因素能有更为精确的把握。
五、李赞
——给青年人的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执着前行,做更好的自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主任/教授李赞
基于南极科考和远距离试验,研制我国自主的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实现自然灾害、复杂干扰等情况下高安全、高可靠传输。
李赞研究的领域是流星余迹通信,即利用流星余迹来传递信息。
李赞和她所在的科研团队不仅远赴南极极地科考,更是多次深入陕西长安县、河北霸县、重庆北碚区歇马镇、湖南怀化山区等偏远山区,不辞辛劳地在恶劣环境下开展了长达5年的一系列远距离(600~1500公里)野外线路试验。陆续采集的宝贵信道特性数据,最终被构建成了中国首个支持通信系统仿真的流星余迹信道模型,并由此衍生出了新一代流星余迹应急通信系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