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这只是场普通的点火失败;但事后我才知道,包括我在内的8个人差点被当场炸死。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叼着烟走来走去,一边抽烟一边工作,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幸好,那会儿烟都已经抽完了。
员工们直到快凌晨时才回到宿舍。那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套间。屋里堆满了各种火箭器材,只有两张床,有的人必须睡在沙发和地板上。
我在高邮的一个星期里,他们总是忙到天黑才结束工作。有时候,他们还会去附近的小河里电鱼,或者抓一些小龙虾回来做宵夜。
对于翎客的员工来说,没有周末可言。只有当胡振宇去外地找投资、上节目,员工们才能获得假期。等到老板回到高邮,他们就会恢复紧张的节奏。
2015年3月底,翎客航天在内蒙古进行了翎客一号和翎客二号发射行动,发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偏航情况和数据丢失,箭体也只实现了部分回收。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射高,两枚火箭分别达到了12公里和68公里;而1958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制造发射的探空火箭,射高就达到了74公里。
在美国,探空火箭在配件制造、发射场地、政策法规上都有成熟的配套。爱好者圈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业余火箭发射盛会 BALLS,至今已举办24届;“卡马克奖”的公益基金规定,谁能将火箭发射到十万英尺(30.5公里)的高度,并回收 GPS 数据,就可以获得一万美金。
德里克.德维尔是“卡马克奖”获奖者之一。2011年9月30日,他制造的“Qu8k ”携带摄像头飞上36km的高空,录下了整个飞行过程,并安全落地,实现了整体回收。
CTO 楚龙飞向我介绍,翎客航天目前掌握的火箭技术和德里克.德维尔这样的爱好者相比,还存在差距。楚龙飞作为翎客航天唯一的博士,毕业于北航,曾在航天一院工作,但并不算火箭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直接的工作经验。
航天专家黄志澄说,翎客航天的火箭还处在探空火箭的原始阶段,谈不上是产品。作为探空火箭,除了要能飞行到一定高度,还要具备载荷能力,以搭载仪器记录气象数据;此外还需有遥感系统,否则不能掌握飞行情况,仪器记载的数据也将无法获取。这些标准,翎客航天还达不到。
胡振宇说,和航天八院的项目是亏本的,只为“锻炼自己的水平”,公司处于“烧钱”的阶段,只能靠投资人的钱养着。为了让公司得以维持,胡振宇不拿工资,每个月问家里要两千元生活费,“就当自己在读研究生”。
在很多场合,胡振宇都声称,把人类带到太空是翎客航天的使命。但在此之前,他需要保证公司能够活下去。胡振宇和楚龙飞都表示,只有在掌握运载火箭的技术以后,公司才有拿到更多项目,实现盈利的可能;但进行运载火箭的研究,至少需要上亿资金的支持。
背叛
胡振宇说自己一生中遭遇过三次“背叛”。遭科创航天局(以下简称科创)开除,被他视为第二次背叛,也是最严重的一次。那是一个由火箭爱好者组成的团体,成员大多是科创论坛上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大二时,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工商管理系的胡振宇加入科创,开始火箭之旅。2011年底到2013年底,他在这个团体里度过了两年时间,接触火箭技术,学会应对媒体、争取投资。正是这份经历帮助他赢得“火箭少年”的光环。
当他得知我要去采访他在科创的昔日同伴时,胡振宇表现得很不安。他建议我不要去找那帮人,最好也不要在报道里提到他们。他用“就像踩到屎一样”来形容对科创的感觉。
他提醒我,尤其不要去见罗澍。23岁的罗澍是科创的现任主席,曾经是胡振宇在科创最亲密的搭档,他们的交往贯穿了胡振宇大学时造火箭的岁月。
我见到罗澍时,他正在筹备科创的年会,三天没怎么睡觉了。罗澍外号“猴子”,戴着眼镜,反穿着一件“宜而爽”的白色内衣,顶着缺乏修整、长得过长的平头。聊天时,他一直在用大拇指反复摩擦手臂和脚踝上的污垢。
罗澍非常愿意聊关于胡振宇的事情。他记得,正是在2011年8月的科创年会上,他认识了胡振宇。他们一起坐火车从广州去贵州安顺参加年会,一起观看年会活动上的火箭发射。回来后,胡振宇、罗澍跟另外几个人组成了科创广州项目组。胡由于技术差、经验少,一开始主要负责打杂、联系媒体。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火箭都是神秘莫测、具备高精尖科技的庞然大物,比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事实上,科创制造的探空小火箭,结构、技术简单得多,不需要控制系统,也无需加速度到宇宙第一速度进入太空。
罗澍强调,他和胡振宇造的火箭从未达到探空火箭的标准,只是大学生们的业余爱好;而这种技术在上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后来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都得到了普及。
刊于《气象科技》(1976年3月)的《战胜干旱夺丰收》一文提到,为了抗击干旱,广西都安县的农民们自造了射高达到2.3公里的小火箭,在1974年的春秋两季共发射1600多枚,用于人工降雨,取得良好效果。上世纪80年代,农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小火箭人工降雨》的连环画,教农民们制造小火箭,里面介绍了小火箭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指出“成本低、收益大,方便灵活,容易掌握”。
不过,由于在发射时存在安全问题,又容易被改装成导弹(世界上第一枚探空火箭“女兵下士”即由V2导弹改制而成),火箭在国内并未受到官方鼓励,所以爱好实践不多。
胡振宇在科创参与制造的前三枚火箭都失败了:第一枚未能通过自身的安全审查取消发射;第二枚因发动机故障爆炸在了发射架上;第三枚成功升空10米后,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栽进了路边的棉花地。
但负责联系媒体的胡振宇展示了灵活机智的一面。他告诉媒体,第一次发射是空管部门叫停的,从而引发对公权力机构不作为的社会探讨;关于第二次发射,他诉说了制造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不易,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同情;第三次发射,虽然失败了,但胡振宇组织的年会展示了科技爱好者们欢聚一堂的景象,给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
胡振宇频频登上电视节目,以一个充满正能量和好奇心、不屈不挠的科技少年的形象出现于公众视野。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胡振宇渐渐成为科创的明星和招牌。2012年1月,一家电器公司的老总找到他,给了科创广州项目组十万块钱赞助。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