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十二五”规划,570 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常用的化学药在2015年前完成。570种常用药品涉及2400家企业,3.3万个批号。
业界的共识是,2015年的目标根本无法按时完成。
从技术上分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存在难题。“日本已实行18年,技术很成熟,问题在于决策者能否下定决心。”一位地方仪器药品检验所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
1998年,由于仿制药药效低下,日本启动“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对于药效达不到要求的药品,管理部门给予企业一定时间,允许其二次开发,在这一时间内还无法完成的就必须撤销批号。
20世纪70年代,美国也通过生物等效性评价,淘汰了约6000种不合格药品。
一旦动真格提升药效,就意味着要砍掉一大批不合格的药企。计划2015年完成的570种药品,每年为药品行业创造大量的产值。地方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官员表示,“革命就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不规范的药厂将损失最大,而它们都是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必然试图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者。”
持有仿制药批号的药厂,多是地方利税大户,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
中国医药联盟发布的一项“中国药企员工人数排行榜”显示,162家上市药企总人数近52万人,占中国总人口数的万分之四,表明2500人中就有一个医药人。
另一方面,一些药品行业协会、药企力推这项工作,辐射到政府部门的压力也大。中检院一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负责人卸任后,在微信朋友圈感叹说,“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这引发明白个中缘由的友人纷纷点赞。中检院负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标准制定与执行,该负责人所在的部门经常受到上级单位与媒体的质疑。
“要推动这项工作,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工作理念,是为了促进民众安全有效用药,而不能过多考虑药企的生死存亡。”孙新生说。
2015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动作频繁。7月22日,食药监总局启动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7月31日晚,该局再发加快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征求意见公告;8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核心就是提高药品的质量,通过改革来促进医药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明确提出,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届时,未通过评价的基药口服仿制药,可能不得上市。这显示了整顿仿制药的紧迫性。
上述药业资深人士估计,“一致性评价可能会刷下一大批药品批准文号。”
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也随风而动。齐鲁制药成立了一个旨在提高质量与药效的精品工程项目。评价工作由每个药品的原研发团队进行,原研药由各团队上报,负责采购的部门统一采购。张明会说,“要在原研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与资金,因为审批将趋向严格,好的影响是,仿制药审批的速度有望加快。”
经历过几轮大型的整顿活动,可以预见很多靠以前的批准文号吃老本、缺乏创新和提升质量能力的药企,一旦失去批号也就被淘汰了。随之,参与仿制药的企业将减少。
不过,张明会表示,对制药行业的整顿不能依靠一阵风或者疾风暴雨似的改革,而是要制定长久的、连贯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规范。由春娜认为,接下来的标准制定与企业自查阶段也不能过急推进。
仿制药药效攸关全体国民的生命健康。自2015年7月以来,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在中国药品行业风声雷动。然而,诸种弊端能否随药品市场的大洗牌得到清算与整顿,中国仿制药的药效问题能否迎刃而解,仍是一个巨大问号。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