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82年
克虏伯曾欲600万买走
打捞济远舰也是巧合。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军某部在旅顺海域,意外打捞获得“济远”舰舰尾150毫米克虏伯炮等文物(现保存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对外展出),使得沉没了近百年的 “济远”舰重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为打捞文物纪念历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旅游局拨款人民币300万元,计划将“济远”舰整体打捞出水,用于修复展出。
1986年,由威海市文物、旅游部门委托山东省烟台市烟台救捞局救捞工程队开始打捞工作烟台救捞局救捞工程队开始打捞工作,打捞行动从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期间烟台救捞局救捞工程队共出动了“烟捞一号”、“烟捞五号”2艘救捞船、27名潜水员。
这次打捞虽然没能打捞出整艘“济远”舰,但却成功打捞出了沉睡海底82年之久的舰前双主炮。
但因欠款过多,烟台救捞局拒绝将“济远”舰前双210主炮等文物移交甲午馆,烟台救捞局就把这两门大炮直接运到了自己的码头上。自1986年8月至1992 年7月的6年间,甲午博物馆多次去烟台救捞局查看大炮的安全状况,并协商解决大炮的收回问题,但因对方要价太高而无果。
期间大炮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和烟台救捞局取得联系,并表示愿意以每门300万美元的价格想把大炮买回德国。
这个价格曾让烟台救捞局颇为心动。
“当听说烟台救捞局想把大炮卖个德国后,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老先生,拿着文物法跑到救捞局,跟他们讲理讲法,跟他们说这两门大炮是文物,不能卖。”对这一段内情颇为熟悉的陈悦说,在戚俊杰老先生的努力下,这两门大炮终究没有流失。
40万买回40天滚木安放
直到1992年,在威海当地有关部门的牵线下,戚俊杰先后5次与救捞局协商,从要价300万砍倒150万,最后以40万的价格达成收回协议。
戚俊杰说,当时40万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而言也不是个小数目,“1989年博物馆作为改革试点,被要求经费自理,博物馆的运转费用全靠门票收入,刚开馆的时候门票才一毛钱,1992年的时候也才几块钱。”
最后经过多方努力,总算40万凑齐了。但是在交炮的时候,烟台救捞局又要求付运送工人3000元劳务费。没有办法戚俊杰只能再拿出3000元,但同时他也要求烟台救捞局把从长岛海域打捞出水的两门小炮一起赠送。
1992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98周年纪念日。烟台救捞局运送两门大炮的船靠到了刘公岛的铁码头。从打捞出水,经过6年的努力,“济远”舰前双主炮终于回到刘公岛。
但由于从码头还提督署后院有4里多路,而且路窄颇多,难以使用机械操作。而每门重大20多吨的大炮也非人力可以抬动。
从当时拍摄的照片可以发现,当时工作人员采用了“滚木法”来移动大炮。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在大炮下放上由圆木打成的架子,再在圆木架子下放上一排大钢管,随着前面的大卡车牵引着铁炮前进,大钢管就需要一根一根从后面换到前面去。
从7月25日一直到9月初,岛上20多人花了40多天时间,才终于将两门大炮安置在提督署后院。
破坏舰体
又一次“劫难”打捞
如今济远主炮以及桅杆等设备都安放在提督署的后院。
虽然济远是目前唯一一艘部分打捞上来的北洋战舰,但专家表示,从考古学角度讲,因为这次打捞实在太粗糙了,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发掘。
从考古学角度讲,因为这次打捞实在太粗糙了,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发掘。
“第一次打捞由于打捞工作船吨位小,军舰沉没位置水深过深,并未能实现整体打捞的目的。”陈悦说,这次打捞虽然打捞上来一些文物,但是济远来说也成了一场“劫难“,因为对船体造成了严重破坏,因而导致很多有关“济远”号的重要信息无法获取。
1988年,又制定了第二次打捞整体打捞方案。
当时的方案是浮筒沉箱打捞方案,即将多个充水的浮筒沉入海底,分别固定在“济远”舰的两舷,而后用抽浆机抽除舰体周围及舱内的淤泥,减轻军舰的自重,最后再排除浮筒内的压载水,浮筒上浮时带动整个军舰上浮出水。但整体打捞的风险过大,于是提出将“济远”沉船分段打捞出水再加以修复的第二套方案,然而由于耗资更大,对技术要求高,最终国家文物局、旅游局等部门决定放弃原定计划,不再打捞全舰。“济远”舰整体打捞工程由此终止。
“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陈悦说,“但现在想能花多少钱呢。在在丹东和威海的海域内,有多艘甲午沉船,目前部分沉舰已有明确的沉没抵制,我们应该也理应将他们打捞出水,使之重见天日,这是应该是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