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是有一个口头协议,根本没有纸质版的协议”。张生家承认他和谢灿之间的确曾有过合作协议,“但北大方面后来试图与另一名清华大学教授分享研究成果”,张生家认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等于取消了他们之间此前的口头承诺。
2008年起,张生家夫妇二人师从世界著名电生理学家莫瑟尔(Moser)夫妇从事体内电生理方面的博士后工作,2014年,Moser夫妇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OKeefe),因发现了大脑中的“GPS”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记者了解到,张生家主要从事神经细胞学层面的研究,而谢灿主要是蛋白层面的研究。“张生家的研究更‘下游’一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述金如是评价。
诺奖级别?
谢灿告诉记者,在与张生家沟通中,对方多次提到关于磁感应的研究是“诺奖级”的。
“磁感应确实是自然科学中尚未被摘取的一颗明珠。”不过,谢灿对此持不同的意见。
那么,关于“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究竟是一项怎样的研究?它会是一项有望问鼎诺奖的研究领域吗?
“人类在白天是靠眼睛来辨别方向,但在夜晚无光条件下,我们就没有办法测定方向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说,动物之所以能够在天黑的时候不迷失方向,靠的就是地磁(南极、北极)来定位方向,而它们的身体中是有一个蛋白专门起到定位功能的,这就是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
李毅指出,该研究之所以无法在网上查到,是因为之前根本没有发表和报道过。“谢灿回国之后一直在从事这个研究,如果能够成功,将是一个重大发现,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
“关于动物是如何定位的,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空白。”据李毅透露,是谢灿第一次找到了这个基因。
对于科研合作中的权责问题,李毅认为,如果双方之前确实签署过协议,这确实是张生家的问题。“尽管没有法律方面的明确规定,但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悖科学道德的。”
一般说来,科学家一旦确立科研合作关系,在没有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是不能单独发表合作的研究成果的。“如果是一个很重大发现,后发表成果的人,很可能会因为前者的越轨行为功亏一篑。”李毅说。
记者致电《科学通报》编辑部想了解此事的进展,该编辑部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该事情较为复杂,暂时还没有处理方案,是否会撤稿也暂无定论。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大、清华已经联名致信《科学通报》要求撤稿,以达到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的目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