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天目教育基金会跟大家分享教子经历时,刘妈妈谈到了她非常看重的一点:一直“跟随刘洋的节奏”,从不“急功近利”。因为刘双秋相信“要走向巅峰,要超出一般人,一定要把基础打好”。
初到美国时,5岁的刘洋每天幼儿园半天的课程结束后就回家跟妈妈一起做各科题目。刘式方法是,“只要错一道题, 就全部重做”。
如果他做错了一题, 刘双秋会告诉他有错题, 但不会具体说是哪一道题,而是让刘洋自己检查,自己改正。
刘洋妈妈说这样做的好处有3个。一是帮助他建立信心,“他要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信心,不能把对的改错”。二是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模棱两可的概念可以得到确认。三是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刘洋把知识巩固住,更好地消化吸收。
如此一年之后, 6岁的刘洋抱着参与体验的心态参加了北美范围内的公文式(Kumon)竞赛, 这是一项考查儿童数学和阅读能力的竞赛,他在数学竞赛中赢得了一年级组第二名。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个意外, 但对刘洋和他妈妈来说, 这个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
那次考试45分钟共97道选择题, 刘洋半个小时便交卷出考场, 刘妈妈回忆:“刘洋说,我应该都做对了,只有一道题不会。一个骰子掉在地上, 出现5的概率是多少。我写了五分之一。”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六分之一,最后刘洋真的只错了这一道题。
刘双秋说, 从此,每次考试刘洋对自己的表现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 “他说错了几道题,就是几道题”。
刘洋6岁第一次竞赛拿名次之后, 刘妈妈发现他“可能是有天赋”, 于是决定“接着做”。 但是数学并没有成为他生活的重心, 只是“越来越喜欢”。
但那次数学竞赛之后, 刘洋便很久没有参加过数学类竞赛。因为用刘双秋的话来说, 刘洋最开始上的小学比较闭塞, 甚至都没听说过还有全美国范围的Mathcounts数学竞赛。
为了刘洋的发展,刘双秋效仿“孟母三迁”。刘洋一家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斯市的Parkway学区搬到Ladue学区,同时刘洋的数学课得以从五年级直接跳到八年级。
刘洋转学的时候代数考了98分,本来可以直接跳过的,但刘双秋还是坚持让他扎扎实实学一遍。
刘妈妈说:“学习过程中他一直都比较轻松,没有很大的压力。”
“我从来不让他跟别人比,尽自己的努力就好,做不好没关系,找出原因,下次更好。”
“主动性也是一种习惯”
九年级后,刘洋每天放学之后晚7点~12点的时间基本都奉献给了奥数, 周末更甚。刘妈妈为此还从中国搬回许多奥数教材给他。
喜欢数学,刘洋便有学习热情,但是每次一坐几个小时,又要长期坚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何能做到呢?
刘洋学习的主动性是从小被刘双秋培养出来的。他很小就习惯了自己学习、自己读书、自己做练习。
刘双秋自称是很乐于交际的人,他们一家经常参加朋友聚会。但是为了让刘洋把心沉下来,刘洋爸爸每次都坚决提前带他回家,一般在晚9点之前刘洋就回家学习了。刘双秋很赞同爸爸的做法,“小孩不能浮躁”。
数学之路是孤独且艰难的,刘洋要研究出某道题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刘妈妈说:“这确实考验孩子的毅力。”
刘洋把做得出来和做不出来的题目分开标记,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自己回过头去分析定理, 做大量的其他题目,寻找灵感,有启发之后再回过来研究之前的遗留问题。
刘双秋笑称在“毅力”方面刘洋超越了父母。
除了刘洋自己做题, 刘妈妈还鼓励他去中文学校给其他的学生上课, 培养他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他给学生讲解美国数学联赛(AMC10/12)的内容 ,联赛是进入美国奥数竞赛之前的选拔竞赛。备课、出题、考试、解惑,一丝一毫都不含糊,“教书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如此几年如一日, 刘洋从八年级开始便成功入选美国数学联赛, 并且连续3年成功入选美国奥数夏令营,继而连续两年成为美国奥数国家队的队员。这个过程中, 刘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奥数朋友圈, 不再是“孤军奋战”,队友之间的交流和鼓励给了他支持。
自从上了高中之后, 刘洋的活动全部都由他自己安排。刘洋今年18岁, 去年提前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他的国际奥数的小伙伴们百分之八十都在那儿。”刘妈妈说。
刘洋或许有一定的天赋, 但是正如美国奥数队前总教练冯祖鸣所说, “没有那么多天才”,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培养。
刘妈妈的教育方式重在引导他的思维和习惯, 从而帮助他成为了一个专精数学, 并且全面发展的人。刘洋在妈妈的引导下发现兴趣,找到努力的方法,并且长久坚持, 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