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会听到新闻报道,最近某某IT公司、金融公司、某某医院,又有人倒在工作的岗位上,猝死了。这些精英们,年龄一般集中在30-50岁,死者往往在死前一周有过重的工作任务或过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总会感慨,他们一定是太累了,以至于“过劳死”了。其实,“过劳死”是社会医学领域非常关注的话题。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它的英文名称为Karoshi,从日语翻译过来,我们暂称为“过劳死”吧。“过劳死”很多时候是由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发展而来的,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等,会被疲劳诱发、促进或加剧,最终导致“猝死”。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因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由多种原因造成,症状表现复杂,也无法通过实验结果诊断,因此,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仅有20%能被诊断出来。没有被诊断和及时处理的病例,可能就会发生“过劳死”的危险。
通俗一点讲,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甚至断裂,即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
什么人容易发生“过劳死”呢?
简单说来,容易发生过度劳累的人群就是“过劳死”的危险人群:
·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超时间工作者;
·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者;
·长时间睡眠不足者;
·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者;
·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
·从事IT工作的人等等。
在目前职场竞争剧烈,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现状下,疲劳和压力似乎不可避免。
那怎么应对“过劳死”的风险呢?
策略一:要懂风险
不必因为对“过劳死”的恐惧就不敢承担有挑战的工作任务,但必须认识并重视“过劳死”的防治。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策略二:知其判断
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都体会过疲劳。“过劳死”中所涉及的疲劳并不是偶然体会到的一过性疲劳状态。
主要标准有以下两条:
1)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在6个月以上;
2)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疾病。
体征标准包括以下4条:
1)低热,口腔温度37.5℃~38℃;
2)可触及小于2厘米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压痛;
3)咽部充血,但无明确扁桃体炎症;
4)未发现其他引起疲劳的疾病体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