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一部出色的全社会科教记录解说片(全世界此前也没有这样的片种)。虽然YYP这两天和公司同事身在台湾旅游,也用了两晚时间,花了2个小时仔细看完。这部片一定触动到很多人的利益或痛处,所以各种人会有各样反应,当中会有拼死反扑的,也会有勇于改变的。
YYP没有什么利益受害到需要拼死反扑的程度。片里唯一对YYP有比较直接影响的,是私家车对大气的污染。片中数据:北京31.1%的PM2.5来源于机动车,34%的北京人在开车(与之对应的是东京只有6%的人开车,90%的人乘公共交通),其中5公里以内开车的占44%,12%的人在2公里以内开,7%的人在1公里以内开。这组数据说明,让人们通过少开车减低排放是有可能的。
柴静说她自己家里有辆车,除了老人小孩机场医院基本不开。她先生骑车上下班。她虽没有明摆着呼吁大家有车别开,但至少她“身体力行”,随后就有知名人士在微博上跟进回应,说自己决心今后5公里的距离内不开车。
YYP认为柴静的片子做得很出色,也被打动和启发了。但我会响应“5公里以下不开车”这个号召(假设有)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
我承认,我就属于那类短距离也要开车的人。别说5公里了,如果在家里,老婆让我去小区的超市买包盐,距离不过1公里,我也会想方设法开车去。如果这时车就停在楼下不远处,开出去回来时还有车位停,开去的那地方又比较好停车——满足这几个条件,我就会开车。
为什么我这么懒?其实我不是懒。我愿意去健身跑步,跑3千米也不会叫累。但开车的最大好处,是省时间。1公里距离的出行,来回走路需要多少时间?起码 20分钟吧。而开车,算上热车和停车,5分钟足矣。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开车的前提是停车方便,如果找车位很难,我也不会开车去,因为可能要花上更多的时间。
因此,开车与否,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时间效益的问题。我相信这也是绝大部分人买车的最根本原因。上下班自己开车,总体上还是比乘坐公共交通更快、更省时间的。除非你所走的路线开车会很堵,坐地铁算上等车步行的时间仍然比开汽车快,那就值得坐地铁。
不但是日常短途,其实长途出行也一样。我常常觉得一个人开长途车,不仅不环保、性价比低,而且很累很费神。从省钱省力的角度,个人出行当然乘坐公共交通更好。但实情两者体验却有很大差异:以我经常奔走的广州、深圳两地为例,从我广州公司到深圳公司有两种方式:高铁(其中需要地铁和出租车接驳)、自己开车。我亲身体验多次,计算门对门的时间,坐高铁要3个半小时,而自己开车只需1小时45分钟。如果当天往返,意味着我的办事时间相差将近4个小时。4个小时对于我来说是有很大经济效益的,这效益高过我开车付出的过路费和油钱。算过这笔账后,我再从广州到深圳办事,都会优先选择开车。
不仅是我,就连我的新车评同事们也很难做到短途出行不开车。每天中午,一部分同事会开车去离公司3、4公里的餐馆吃午饭,三五成群一台车。我问他们能改乘公交车去吗,他们说如果没车开,就宁可不出去吃了(但公司食堂难吃,意味着生活品质降低呀)。为什么一定要开车出去吃饭?因为虽然也有公交线路,但坐公交车往返餐馆,4、5站路算上等车,来回半小时算快了;而开车门对门,来回仅需10分钟,省下20分钟的宝贵午休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