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虫形态复原:左为雄性,右为脱翅雌性
沃氏缨翅蚊
它,体长不足一厘米,“寿命”只有十几天,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传宗接代……它还有个“惊悚”的名字――恐怖虫。它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大的“谜团”:有人认为是寄生虫,有人认为它与跳蚤是“亲戚”。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黄迪颖研究员及其团队,找到距今1.65亿年的13块新的恐怖虫化石发现,“恐怖虫”的相貌虽丑,但却很“温柔”,没有任何攻击性,是现代一种少见的蚊子――沃氏缨翅蚊的“近亲”。这一重大成果,被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恐怖虫的近亲沃氏缨翅蚊,一种比较罕见的蚊子,属于双翅目昆虫。
双翅目昆虫包括蚊、蝇、虻等,约有8.5万种。许多种类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恐怖虫”揭底
印象 丑得吓人,曾被认为寄生在恐龙身上
为什么它个头不大,名字却那么惊悚呢?黄迪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恐怖虫”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在1992年开始研究,并起名叫做“惊人恐怖虫”。“虫如其名,它的外表比起其他昆虫,的确是显得恐怖惊悚。”
在黄迪颖的研究文章里,记者看见了“恐怖虫”的复原图:它的体长不足1厘米,和我们常见的蚊子差不多大;触角很短,具有刺吸式“嘴巴”;没有翅膀,后足上长有一个巨大的螯;而在腹部有着成对的肉质侧叶,就像一根根“肉刺”。
对于它的“身份”,科学家都认为它与已知所有的昆虫有很大区别,因此无法归入已知的昆虫“门类”。它腹部那些侧叶可能是腺体。
此前有不少人认为恐怖虫是一类外寄生虫,寄生在翼龙体表。有人认为它们与跳蚤有“亲缘关系”,或者与虱子具有非常接近的功能形态学特征。最近还有学者提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的寄生虫,它螯状的后足就是用来抓握恐龙的毛根。
发现 一块特殊化石颠覆“恐怖虫恐怖说”
恐怖虫“身份之谜”随着一块特殊化石的到来而变得扑朔迷离。
10年前,黄迪颖在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地区找到一块化石:化石里面的昆虫至少有8条腿,而且腿的后部还有类似钳子的部分。“我起初认为它是在蜕皮,”黄迪颖说,后来再次将这块化石进行扫描,他惊讶地发现,在化石的下半部竟然又发现了一条腿。这其实是一块雌雄交配的化石。雄虫在上面抓握住了雌虫,而类似钳子的部分是雄性的腿部。
“对于昆虫化石来说,雌雄能够保存在一起的非常难得。”黄迪颖兴奋地告诉记者。此后,又一块新发现的雄性恐怖虫化石显示,恐怖虫长有一对巨大的翅膀,而且翅膀的边缘还有毛。
最终,13块新的恐怖虫化石对传统恐怖虫“身份信息”提出了“颠覆性”的定论:首次发现的恐怖虫雌性个体与以往发现的雄性完全不同:雌性后足不大呈螯状,腹部缺少成对侧叶,就像一只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备任何外寄生虫的特征;雄虫长有宽大的翅膀,翅膀边缘长有毛;复眼发育,可见近百个小眼;身体圆柱形并非以前认为的背腹扁平;所谓的刺吸式口器实为观察错误,恐怖虫口器退化,可能并不具备取食功能。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恐怖虫绝对不是之前认为的寄生虫,它没有攻击能力。而且它无疑和现在的苍蝇、蚊子一样同属双翅目。”黄迪颖介绍说。
结论 和蚊子是近亲,一辈子就为传宗接代忙
这种“道虎沟恐怖虫”现代有没有延续,或者近亲呢?“我们通过详细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发现,它是双翅目中的一个原始小类群――缨翅蚊科的‘近亲’。”黄迪颖说,现代缨翅蚊十分微小,一般不足3毫米,只有7个现生种,在中国尚未发现。而缨翅蚊科中的一种“沃氏缨翅蚊”的翅脉特征和恐怖虫十分相似,更奇特的是它的腹部具有和恐怖虫类似的侧叶,且仅出现于雄虫。沃氏缨翅蚊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从蛹羽化后,不久便脱掉翅膀,进入水中交配,主要生活在水中。更有趣的是,它们在水中死亡后还常保持交配姿态。
恐怖虫的谜团因此迎刃而解。与现代缨翅蚊一样,恐怖虫从蛹羽化后可能经过短暂飞行就脱掉翅膀,进入水中交配。它们口器退化,因而并不取食,成虫仅有短暂的生活周期;它们交配产卵后死亡,但仍能保持交配姿势。雄虫的螯状后足并不是用来夹住翼龙的表皮或恐龙的毛根,也不是捕食工具,而可能用于雄虫间的争斗。至少目前看来恐怖虫的雌性数量远少于雄性。因此,恐怖虫并不“恐怖”。
“恐怖虫幼年的时候主要吃水里的微生物,而成年后就不吃东西了。可以说它的十几天生命里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已。”黄迪颖说。
生物学家对沃氏缨翅蚊腹部成对侧叶的功能并不了解。而恐怖虫谜题的解开或许有助于解决生物学家对沃氏缨翅蚊腹部侧叶功能的迷惑,也会对现代昆虫分类有所帮助。
■新闻背景
这是昆虫化石界“两大谜团”之一
另一谜团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全球100大科学故事”
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昆虫化石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昆虫化石最让科学家“迷惑”:它们是Saurophthirus (蜥虱属)和Strashila(恐怖虫属)。而之所以让人“迷惑”,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它们的分类关系及生活习性进行准确解答。
2012年初,黄迪颖研究员及其团队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把握住了“十万分之六”的几率,证明了Saurophthirus (蜥虱属)其实是生活在1.65亿年前的“巨型跳蚤”,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跳蚤化石。这一发现将跳蚤的化石记录至少提前了4000多万年。
这一研究成果去年被发表于《自然》杂志上,并被美国《Discover》(探索频道)评为“2012年全球100大科学故事”之一。
更巧的是,在今年年初,同样是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黄迪颖又找到了13块新的恐怖虫化石。而正是这13块化石,帮助他揭开了昆虫化石界的另一个“谜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