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ad商标案落幕:6千万美元或由苹果CEO自掏腰包 |
www.sinonet.org 2012-07-09 IT时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iPad商标案落幕 6000万美元是库克自掏腰包?
7月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公布,苹果公司已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向深圳唯冠公司支付6000万美元。这一绵延数月、社会空前关注的案件终得以尘埃落定。
与开庭时一样,案件落幕时各方看法仍激烈冲撞。包括李开复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评价唯冠“敲诈”取得了成果,而一些法律界人士则称“苹果占了不小的便宜。”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纠纷案中的两名核心人物:唯冠集团创始人杨荣山,以及参与关键合同签署的台北唯冠前法务部处长麦世宏,了解案件得以和解的关键因素。
“和解过程很和气”
“6000万美元已经到位,我们将平均分配给无担保债权人。”7月4日,在广东高院公布iPad商标权案达成和解后两天,杨荣山告诉记者。
这位唯冠创始人声音疲惫,他表示案件的胶着让公司和其本人都压力很大:“30亿美元、4亿美元等那些天文赔偿数字我个人从来没有说过,其实是各界的很多渲染方法,包括一些专业人士为了爱出风头而对外说的。这都降低了唯冠的形象,并让整个事情变得恶劣化了,我并不希望这样。”
据他介绍,其实在法庭调解阶段,唯冠与苹果之间的谈判从来没有面红耳赤,而是非常“gentle”(温和)的。唯冠重组顾问李肃和一些与案件有关人士对外采取的言论,在他看来是希望通过制造社会压力逼迫苹果,“也许会得逞,也许不。实际上苹果比较强势,有很强的资源来fight(战斗),而且他们表示可以等。而我们如果坚持更高数额,拖一年两年都有可能,甚至也衡量过苹果今后在中国市场不采用‘iPad’商标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样对唯冠公司的基本利益,对债权人的利益,对社会大众而言都不会造成有利结果。”
杨荣山不想深圳唯冠破产
就在宣布和解的当天,唯冠代理律师谢湘辉曾告诉记者,由于赔偿金额不如预期,深圳唯冠或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不过杨荣山表示,他申明并不希望深圳唯冠申请破产。
6000万美元并不足以偿还所有债务,但毕竟多少能对债权人有所回馈,可仍有些债权人感到不满意,这一点杨荣山表示自己知道,但他认为:“破产不破产其实差不太多。破产需要漫长程序,中国没有一个破产案是在一年半内结束的,这种折腾对债权人也不好。”
对于外界猜测深圳唯冠不再坚持更高和解金额,也包括受到债权人要求破产的压力,杨荣山表示这并非主要因素,因为其实只有一家并无紧密合作关系的债权人有这种意图。现实地说,通过这个案件,“唯冠”品牌在全球也有了较强知名度,杨荣山表示,目前正一个一个城市地进行商业照明能源管理的合作,希望公司得以重振。
库克支付赔偿金?
事实上,苹果报出的60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一些敏锐的人早有预感。据了解,今年5月苹果CEO库克突然表示自愿放弃7500万美元分红,并且未提及任何原因,当时就有身边人对杨荣山说:“这个数字很可能接近于对唯冠的赔偿金。”
7月4日,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被认为是案件核心人物的台北唯冠前法务部处长麦世宏,他表示上述理解应该比较靠谱:“这笔钱的确很可能是苹果CEO 库克支付的。因为苹果可能认为这起事件和其他一些明确对某公司侵权的案件不同,是自己有人犯了错误,不能将赔偿转嫁到股东的身上。而且当时负责的乔布斯也不在了,库克会挑起这部分责任。”
从作为经手人的麦世宏话语中,透露出当时签署商标转让合同时,似乎的确是有苹果方面的责任人犯下低级失误,但他表示已承诺相关方面不会透露太多案情,目前还不到公布所有细节的时候。
相关阅读
麦世宏:可能出书讲述此案始末
麦世宏称,东西方法律文化理解的不同,在这起案件中体现得十分充分:“美国对商标权利看重使用在先,中国则是注册在先,我们的法律尤其重视规程和公章。” 同时也作出澄清:“并不像外界说的故意留一个漏洞给对方,其实我们一切按照规范的方式在操作。”
麦世宏为何没有作为证人出现在庭审现场,他表示:“一来我已经不担任唯冠的职务,自己的公务很忙,到处飞,同时也没有任何人找过我。”杨荣山则介绍,提出麦世宏上庭是苹果应有的权利,但苹果却没有这样做,也许是认为麦的证词不会对自己有利。
谈到案件症结所在,麦世宏表示很多律师和业界分析人士都仍停留在外围:“如果一 些庭审环节处理得更好,或许能获得更多的赔偿,但6000万美元已经是天价了。也许有一天,我会出一本讲知识产权案件的书,将整个iPad商标案的始末写在其中。”
TIPS
法律人士:可能带来更多商标注册索赔案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向记者表示,如果对比当年苹果为“iPhone”商标支付给汉王的365万美元,或许会认为6000万美元的数字太高,但对此金额外人无需非议太多,因为这纯属市场行为。而iPad商标权案作为知识产权界一个标杆性事件,或将引起抢注商标博取利益案件的增多: “深圳唯冠其实不属于抢注,但一些中国的投机者、抢注者可能看到其中的‘商机’。中国市场上的跨国公司也应吸取教训,更重视让本土律师参与到类似事务中。其实即使资历尚浅的本地法务,应该都能提醒苹果避免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