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皮”兄弟在大芬村附近小区的简陋办公室。 (陈新焱/图)
“苹果皮”兄弟沉寂一年后,再度推出的新发明是“苹果盘”,而他们下一个开发领域将是智能手机。一年来,他们在创业中不断被骗,也不断成长。他们的故事,是数千万草根公司的缩影。
四个月前,在深圳大芬村附近的一个住宅小区里,来自河南的潘氏兄弟在这里租了一套四室两厅的公寓,作为他们创建的衍生科技公司的新办公地点。
最大的那间是哥哥潘磊的办公室,茶几上是广东商人的标配――一套褐色茶具。靠墙放着一张宽及两尺的老板台和可以仰躺的大班椅。两面墙上,“大展宏图”和“鸿业腾飞”两块牌匾闪闪发亮。
唯一让人感到一点高科技气息的是,约20名新招的员工散落在客厅、卧室和厨房的各个角落,人手一台电脑。他们中既有潘磊的朋友、邻居,也有陌生人。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和潘氏兄弟一样年轻。
潘泳和潘磊
一年多前,潘氏兄弟在深圳一间仓库里捣鼓出一款产品,将不能打电话发短信的iPod Touch变成了iPhone,因此被称为“苹果皮”兄弟。沉寂了一年之后,兄弟俩近期又将发布一款新产品――“Apple Pan”。
“Pan”是兄弟俩――23岁的潘泳和25岁的潘磊的姓,同时也是“盘”的拼音,翻译成中文,意为“苹果盘”。
用户将这个状如方形U盘的东西插入iPhone的充电接口,就可以在iPhone上直接读取盘中的电影和音乐,还可以将iPhone中的照片直接复制剪切存入盘中――不用连接电脑,也不用连接苹果的应用商店iTunes。和传统的U盘一样,“苹果盘”也有USB接口,用户还可以将盘中的文件与电脑中的文件互拷。而且,这玩意不仅适用于iPhone,也适用于iPad,iPod Touch。
此时,潘氏兄弟已经卖出了2万多台“苹果皮”,赚了一百多万。但他们这条创业之路却走得一波三折。
两次被骗
一年多前,潘氏兄弟还蜗居在深圳姑父家的一个废旧仓库里。当兄弟俩东拼西凑几十万元,准备投入生产自己发明的“苹果皮”时,市面上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产品,没有资金来源的他们也随即陷入了困境。
但幸运的是,前来找他们的人络绎不绝――有生产厂家,也有风险投资商。其中一个电话来自潘泳的母校――河南黄淮学院。
那是2010年9月的一天,来电者是黄淮学院国际软件专业的系主任。对方称,看到潘泳的事迹后很振奋。一通表扬之后,问潘泳现在有何难处,并表示学校愿意给他提供帮助,希望他有空时回校看看。
几乎与此同时,题为《黄淮学院毕业生潘泳取得骄人成绩》的新闻稿就挂上了这个地处中原腹地、少有人知的大学的网站。文中写到:“潘泳的成功,是对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次检阅。对在校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榜样作用”。这时,潘泳已经毕业离校一年多了。
一个多月后,潘泳回到了母校,面对全校师生做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学校史无前例地为他颁发了10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并选拔3名优秀学生给他当助手。
校方此后刊发的一篇新闻稿中还提及,将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不过,据潘泳介绍,他一直不知道这位老师是谁,而学校选拔的3名学生,到其公司实习几个月后,也自行离开。
学校资助的10万元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相对于三四百万的生产费用,这笔钱依然是杯水车薪。此时,一些有生产能力的代工厂老板们找上门来,提出了解决方案:由他们投钱,潘氏兄弟提供技术,卖出的利润,五五分成。兄弟俩决定接受。
经多次接触,他们选中了一家生产商,推出“苹果皮一代”。然而,在出了几千台货之后,合作方突然停止了合作。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只不过对方换了个名字:C皮。追查之下,兄弟俩发现,生产者赫然就是自己的合作方。
首战失利,但他们不甘放弃,重新寻找了一个合作厂家。这一次,潘泳特意给软件加了密。不久之后,“苹果皮二代”出世。
然而,兄弟俩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在出了近一万台货后,第二个合作厂商也停止了供货。对方破解了潘泳的加密技术,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苹果皮加强版”。
二度被骗,让兄弟俩对这样的合作模式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们决定找一个只做代工不做销售的企业合作,由自己来投钱,下订单生产。
虽然没能赚到“大头”,但与一年前相比,兄弟俩的状况也大大改善。iPhone4一上市,一直没能用上iPhone的兄弟俩就各买了一台。他们不仅将远在天津治病的父亲接到了深圳,还把在北京做汽配生意的二弟潘岩也拉了过来。三兄弟重新注册了公司――深圳衍生科技有限公司,对股权重新进行了分配――研发出 “苹果皮”的潘泳占股50%,潘磊和潘岩则各占25%。
现在,兄弟三个也有了初步分工。口才最好的大哥潘磊统领全局,有生意经验的二弟潘岩主管财务,而以技术见长的三弟潘泳则继续抓技术。他们原本是一人一个办公室,但唯独有些内向的潘泳拒绝了,他说:“一个人待一个房间,不习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