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类探测火星五十周年。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终有毁灭的一天。我们能否离开地球,找到另一处生存空间?这已列为行星科学研究领域未来10年的首要任务。人类已经登上月球,正在开展对火星等其他行星的探测,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对火星的探测曾是前苏联、美国、欧洲与日本的重要空间探索项目,如今,包括中国等新兴国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火星探索的历史
以前苏联1962年11月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为开端,人类开始了对火星的探索。10年之后,美国“海盗1号”登陆器顺利落至火星表面,这是人类首次和火星最近距离的接触。近50年来,人类将大量的无人探测飞船,包括无人轨道器、登陆器、巡游器发射到火星上。其目标是收集火星当前状况数据,回答有关火星历史的问题,反观人类所在地球的过去与可能的将来,并为人类将来的登陆火星计划做准备。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宣布,他相信,美国有能力将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人类送入火星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美国政府还宣布放弃以月球为中心的“星座计划”,把重心转移到探索火星的计划上来。美国国家宇航局已经制定了总耗资达数十亿美元的火星研究计划。美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史无前例的载人火星探测的目标。
迄今,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已经经历了飞近火星、轨道环绕火星、登陆与漫游火星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期间,美国发射的探测器有“水手3-4”与 “水手6-7”,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拍摄足够多的火星照片;然后是进行环绕飞行,美国将航天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运行轨道,进行长期与全球性研究。执行任务的有:“水手8-9”、“火星观察者”、“火星环球探测器”、“火星气候轨道器”等;在第三个阶段,美国发射火星车到火星表面活动。这一阶段的主要火星探测器包括:“探路者”、“极地登陆者与外太空2号”、“火星漫游者探测器”、“凤凰号”、“火星科学实验室”等。2003年6月10日,美国的“勇气”号发射成功;在同月25日又发射了“机遇”号火星车。
美国国家宇航局专家称,“勇气”号是发射到火星上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大型实验室,标志着人类发射的星际探测器自动化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勇气”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手臂”。它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约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所谓“颈”和“头”是火星车上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距火星车轮子底部高度约为1.4米,上面装有一对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作为“眼睛”。有了它们,火星车能像站在火星表面的人一样环视四周。当“勇气”号发现值得探测的目标,它会以6个轮子当“腿”,走到目标面前,然后伸出“手”来进行拍摄。火星车的“手臂”具有与人肩、肘和腕关节类似的结构,能够灵活地伸展、弯曲和转动。“勇气”号首次测量了火星上的温度。那里白天的最高温度约为5摄氏度,最低温度约为零下15摄氏度。
美国科学家通过不同火星探测器所搜集的数据分析认为,干燥得近乎沙漠的火星表面仍然有一定含量的水。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地点进行实地采样,可能会发现火星历史上曾有足以支持生命的环境。对火星表面的构成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包括:火星表面含有硅酸盐、冰和霜冻、矿物质的水合结晶以及水合沉积物,表明其历史环境更适合支持生命;火星表面的峡谷和山丘上,含有硫酸镁石、石膏和多水合硫酸盐,这些都是带有结晶水的硫酸盐。这表明,在火星最初的10亿年历史中,水曾经非常普遍;火星表面富含橄榄石以及低钙和高钙辉石,这些是火山喷发的迹象。科学家们的分析还显示,火星表面尽管富含硅酸盐和硫酸盐,却没有碳酸盐;火星的水以冰块和霜冻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表面被薄薄的干冰覆盖;火星历史上水覆盖的面积非常广泛。
梦幻的“好奇”之旅
2011年11月,美国又成功地发射了“好奇”号火星车,继续踏上探索火星生命痕迹的征程。“好奇”号的研制始于2004年,共耗资25亿美元,是迄今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它重达900多公斤,有6个轮子支撑,整体大小和一辆轿车相近,是“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的5倍多,长度约为它们的2倍。“好奇”号将经过约5.6亿英里(约9亿公里)的长途跋涉,预计于今年8月6日在火星着陆。
美国航天局2006年即着手挑选“好奇”号的着陆点,最初候选点有30多个,2008年压缩至4个,最终选择了盖尔陨坑。盖尔陨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得名于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直径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好奇”号的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在降落火星表面时,“好奇”号将采用全新的“天空起重机”着陆技术。在其进入火星大气过程中,着陆器的重心会发生改变以获得升力,随后展开降落伞;进入大气后,着陆器将由火箭提供动力在空中盘旋,并借助尼龙绳索将其降至火星表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