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展开地球深部探测 将进行超万米钻探预算30亿 |
www.sinonet.org 2011-10-23 东方早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预算30亿元 将进行超万米钻探 使地下4000米变“透明” 解决资源能源短缺瓶颈
早报讯 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已全面展开,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质勘探计划,也被认为是“中国挺进地心第一步”。
“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说,中国所面临的资源挑战,是启动深部探测工程的最大动因。
打个万米孔需投数亿元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在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罗布莎科学钻探实验正在紧张进行。除罗布莎之外,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的6个钻探项目也在进行中,国家将从这7个钻探点中选择一处进行超越1万米的科学钻探。
科学钻是人类获取地球内部信息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目前全球仅有苏联的“科拉超级钻”达到过1万米以下的深度。中国曾在2001年于江苏东海县启动了自己的“超级钻”,它在2005年达到了5100多米的深度。
据《望东方周刊》报道,这个深度钻井设备存放在四川宏华集团。它高45米,占地1万平方米,重量超过1000吨。在运输时,这套设备拆分后需要30到50辆大卡车。如果达到1万米的钻井深度要求,制造费用预计超过1亿元。而一个科学钻“打一个1万米深的孔就要数亿元投入”,董树文说。
与此同时,深部探测计划的另一个实验项目――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也在西藏阿里进行。这种探测是用地下爆破的方法,通过追踪反射信号,探明数十公里地下的结构,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
据了解,科学钻探和深地震剖面探测只是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一计划集合了12位院士、200多名研究员以及上千名科研人员,共实施大地电磁探测、地壳全元素探测等九个实验项目,将在2012年底前完成。该计划预算达到30亿元,希望从深层次了解一系列中国人关心的重大问题:从油气蕴藏、矿产分布,一直到青藏高原的扩展还将在四川产生何种地质变动。
最大动因:资源能源缺口
中国所面临的资源挑战,是启动深部探测工程的最大动因。它也将成为未来实施地壳工程的主要推力。“资源能源缺口是立项的第一出发点。”“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此前向《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早在2004年9月中国就启动了全国重要矿产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在原有矿山300米至500米的开采深度上,向更深部进行勘探开采。到 2008年经过评估,这一工程已为中国带来了价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矿产资源。目前深部探测项目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深度阐述,首次实现了大型矿区三维透明化。
在深部探测计划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正在筹划详细揭示中国地壳结构的“地壳探测工程”,为保障资源供应、防灾减灾和发展地球科学提供全面的深部数据和信息。
地下4000米变“透明”
据悉,国土资源部系统的科研机构2002年即提出启动“地壳探测工程”,但由于预算高达30亿元,项目申报被长时间搁置。此后,资源缺口凸显、地质灾害频发与地球科学相对落后并存的局面,使开展深部探测工程的诉求日益强烈。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堪称中国地壳探测工程的转折点,次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再度开始申报进行地壳探测工程,最终2008年5月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地震给专项带来了转机。2008年“深部技术探测与实验研究”项目启动当年,即得到了7000多万元启动资金。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庞大工程就此启动,中国人也加入了向地心挺进的行列。
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谈到,在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方面,中国已有固体矿产勘探开采的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世界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米到4000米,南非计划开采的深度达到6000米。他当时还举例说,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初率先提出“玻璃地球”计划,也就是要使地下1000米变得“透明”;加拿大人近期提出的类似计划,要搞到3000米。
据报道,欧美国家已纷纷开展了各自的深部探测计划,其中美国2003年启动的“地球透镜计划”将在15年内投入200亿美元;到2005年,俄罗斯在欧洲部分和盛产能源的西西伯利亚实施了十多处超级钻项目,目前该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资源蕴藏地和出口国;而深部探测还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最近20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资源勘探大国的地位。
2010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强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他说,应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4000米变得“透明”,以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的瓶颈。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