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起源毛主席指示的“523项目”
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说,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的奎宁类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很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这一项目中,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在艰苦的研究条件下,屠呦呦和同事们从古老的中医疗法中寻找灵感,调查了2000多个中药单方,从中选取640个可能方案,接着测试了200多种中药治疗方案,检验了380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临床效果,发现使用乙醚是提取青蒿中药用物质的有效办法。难怪,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如此评价: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现代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把一年几亿人的病解决了
“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表示,发现青蒿素是中国的科学原创,获得拉斯克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现的肯定,她很高兴。“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
青蒿素文献全没作者署名
屠呦呦透露,与中国“523项目”大致同时,美国也在进行新抗疟药物的研究,筛选了20多万药物,但多数还是奎宁类,容易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
由于中国当时科研条件落后,西方人觉得不会做出什么高精尖的成果。然而中国团队“到底把世界关注但没做成功的事情做得比较好”。根据当时的规定,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很多文献都没有署个人的名字,作者都是协作组。“当年就是这样,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