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定是30立方米,其实上海一些拥挤的车站里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美国地铁站里的人均换气量是60立方米。”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轨道交通展上,国内建筑设计界泰斗、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来增祥表示,“一些国外建筑业同行对中国地铁的评价是‘太冷漠’,大量‘两层三跨’式的地铁站就是一个典型。”来增祥还以换气量为例说明,“我国规定地铁站的人均换气量是30立方米,仅为美国的一半。
国内地铁站结构类型单一
“至今提起人民广场站,我都会感到‘脸红’。”对于自己亲自主持室内设计的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这位老专家丝毫没有避讳“家丑”。
“一些国外建筑业同行对中国地铁的评价是‘太冷漠’,大量‘两层三跨’式的地铁站就是一个典型。”来增祥表示。
“两层三跨”是指国内地铁站普遍采用的一种固定样式:纵向上下分两层――闸机所在的“站厅层”和候车的“站台层”,横向则分三个空间――2条列车股道和1个站台空间。
来增祥指出,“两层三跨”结构简洁,易于快速复制和建造,但缺点是地下空间形态呆板,结构类型单一,“局限于纯地下交通功能,欠缺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因素的考虑,直白地说就是不够人性化、缺少人情味,这对于大型的换乘站和枢纽站来说尤其不可取。”
曾在前苏联留学多年的他感触颇深:“莫斯科的地铁建于前苏联时期,当时的目标是要造‘人民的宫殿’,时至今日,其华丽恢宏的空间和便捷的换乘方式仍令世人称道。”
部分站台换气量不达标
来增祥以上海地铁站为例,“上海地铁站里的人均换气量仅有30立方米。”通俗地讲,换气量就是公共场所里人均可享受的新鲜空气体积,换气量越少,人体感觉越闷、越压抑。“我国规定是30立方米,其实上海一些拥挤的车站里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美国地铁站里的人均换气量是60立方米。”
换气量为何受限?来增祥说,原因很简单,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地铁每层高度不得少于3米,为了节约空间,目前绝大多数车站都“严格”执行了这一标准,不会轻易提高到3米以上。而且基本上采用吊顶设计,而吊顶上还要减去通风管等设施占据的厚度,最后往往还不到3米,换气量自然缩水。
最迷人地铁站
1 巴塞罗那地铁站(西班牙):站台内部营造了仿真车厢的感觉,十分明亮、干净,搭配不规则红色玻璃体墙面,现代感十足。
2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俄罗斯):它的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史,激发人们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
3 纽约市政厅地铁站(美国):它当时的设计理念是建一座美丽而实用的地铁站。投入使用来,一直是纽约市最吸引人的地铁站。
4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瑞典):它将地基内原有的花岗岩凿成巨大的穹顶和石柱,展示了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常州晚报》)
声音
@新璨:中国地铁存在严重的设计错误,空气不流畅,换站距离长,没有残疾人通道,很多站里没有电梯,行人不方便,紧急出口设计不合理。建设质量也是问题,有的防水不好,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大雨,里面还下小雨。
@郭湘闽:记得北京的雍和宫地铁站设计得还有些特色,其他的好像就千站一面了。希望我们的城市也能多些色彩,多些情调。
@马浚诚Design: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
@camusli:日本筑地市场地铁站里的浮世绘,据说是日本著名画家的作品,让筑地更添江户下町的风情。人家地铁站还有自助盖章服务,你可以在自己的本或书上盖个戳留作纪念。
解读
广州人均换气量要求30立方米
昨日,一位地铁专家向记者介绍,根据广州地铁3号线线路设计规范表述,目前车站公共区空调季节全新风运行或非空调季节全通风要求是,每人每小时要求保持30立方米新鲜空气,并且换气次数大于每小时5次。空气质量标准为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5%,含尘浓度小于0.25mg/立方米。
而根据目前三号线的规划设计,公共区装修后,净高大于等于3米;弧形断面有效宽度内,装修后最小净高大于等于2米(有的通道是弧形的,通道两侧距离到地面是2米。)。该专家进一步解释说,按照目前广州地铁的实际设计,公共区大多也是采用3米的净高。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