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落幕 留下那些不会落幕的世博新科技(组图) |
www.sinoca.com 2010-11-02 网易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参观人数最多,展馆面积最大,报道力度最强……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带着诸多“官方之最”落幕。而世博会的“门道”历来都是高新科技,无线电、混凝土、电视机等几乎所有重要发明都曾在世博上首次亮相,此次世博更是将新技术的视觉呈现做到了极致。而这些新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将广泛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又一批不落幕的世博新科技。 2010年10月31日,世博轴夜景。全长1045米、宽约100米的世博轴上,13根大型桅杆、数十根斜拉索和巨大的幕布组成了中国第一的索膜结构建筑。世博轴采用江水源提供全部空调能源,同时还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经初步净化后作立面、厕所冲洗,作景观用水等。 2009年8月23日,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顶的太阳能板基本安装完成。主题馆拥有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屋面,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年发电量超过280万度,是四五千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也是目前太阳能覆盖率最高的单体建筑。 2010年5月2日,沙特馆巨幕影院内景。360度全方位环绕、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这座神奇的影院消灭了游客的视野死角。播放的电影以一只翱翔的鸟的视角领略沙特的秀丽风景,可以360度观看,100个人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看到100种不同画面。沙特参展委员会执行总监穆罕默德・加姆迪教授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让观众完全置身于电影之中。” 2010年10月28日,游客在英国馆的“种子圣殿”拍照。“种子圣殿”里6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亚克力“触须”将数万颗种子呈现给参观者。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夜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 2010年2月23日,工程人员在日本馆顶部施工。昵称“紫蚕岛”的日本馆拥有被称为“循环呼吸柱”的三个凹陷孔洞和三根凸起圆柱,它们会收集阳光和雨水,也会喷出薄雾,来降低附近环境的温度。日本馆的外墙采用了和“水立方”相同的薄膜材料,并在其中嵌入日本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之一――非晶体太阳能电池,从而使外墙能够自主产生能源,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 2010年5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馆的“毛孔”喷出水雾给游客降温。作为一种室外大规模喷雾降温系统的解决方案,世博园内的喷雾降温设施利用高压产生直径仅4微米的水珠,在风扇的作用下喷到空气中迅速吸热蒸发,可产生5-6摄氏度的温度降幅,而游客连衣服都不会沾湿。 2010年10月30日,游客参观中国国家馆内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长128米、高6.5米,画卷利用了12台投影仪,配合先进的几何变形矫正融合技术,把多幅不同的画面拼接在一起,使电子动态版既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征,又充分展现了电脑动画的的创意技术。 2010年7月4日,参观者在国家电网馆的“魔盒”中体验来自六面空间的影音震撼。设计师用112块大型LED屏幕组装出了一个720度的幻想空间,在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大且独一无二的LED立体空间中,参观者可欣赏四周屏幕上急速的电流、湍急的海水以及电闪雷鸣。 2010年7月28日,“未来汽车”秀在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上演。在这里,一段“穿越时空”之旅被呈现在观众面前:凭借新能源驱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三大技术,2030年的未来城市交通将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概念车“叶子”靠太阳能和风能转换出的电能驱动,车顶的“叶子”是个多晶片光电转换器,车轮叶片可捕捉风能。 2010年6月2日,意大利馆夜景。意大利馆看似厚重的水泥墙使用了特殊材料――透明混凝土,产生了仿佛并不存在的效果。透明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的成分,使其如幕墙玻璃般可透过光线,观众可以看见馆内外物体的轮廓,使整个意大利馆区域显得明快而通透。
2010年6月6日,葡萄牙案例馆“蜗居”建筑三层的迷你洗手间。这栋名为“可搬运的游客塔”的小房子占地仅10平方米,高9米、分3层,造价8万欧元。屋子利用太阳能玻璃为小屋提供电能,屋子产生的废水也可以经过收集实现再利用。这栋可拆卸的建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拆成单独的模块,方便装车运走。若要去海边度假,只须将“移动屋”拆卸装车,运到海边组装,几小时后,一座“海景房”就诞生了。 2010年5月1日,游客在瑞士馆外等待参观。瑞士馆的一大亮点是其互动闪光的帷幕外墙,幕帷主要由可自然降解的大豆纤维制成,11000块包含敏化太阳电池的的生物树脂悬挂其上,每一部分都能独立产生和储存能量,并以LED灯的形式将其利用。帷幕可以与展馆周围的能量――如太阳能或照相机闪光灯产生的光能发生反应,从而发出闪光。 2010年7月17日,上海世博园里的“小绿苗”垃圾箱。世博园“一轴四馆”区域应用了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当游客投入的垃圾达到一定储存量后,垃圾站内的抽气装置就会将垃圾吸入地下管网,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内。这也是智能化垃圾气力输送系统首次在国内大规模使用,其成效引来多方关注。 2010年10月23日,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展出了参与智利被困矿工救援的救生舱“凤凰一号”。这款高科技救生舱里装备了氧气供应装置和通讯装备,内部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站立。几个可收回的滑轮帮助救生舱沿逃生通道上升,救生舱门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可手动开启。
2010年9月29日,拉脱维亚馆内上演“飞人”表演。该馆中心近20米高的密闭玻璃风洞内,“飞人”依靠风洞中自下而上的巨大风力悬浮在空中飞翔。这种风洞科技最初用于培训宇航员和飞行员适应空中的失重状态,后来逐步用于民众体验和表演,让普通人变身“空中飞人”成为现实。 2010年7月21日,以色列馆展出的“胶囊内窥镜”。这个长26毫米、直径11毫米、重约4克的“胶囊”是一台微型摄像机,用于窥探人体消化道的健康状况。人们只需要将这粒“胶囊”吞下,就能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之后“胶囊”可在24小时内排出体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