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 |
www.sinoca.com 2010-10-29 中国新闻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钦羡的技能。但伴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国人渐渐发现,自己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屡屡发生。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尴尬”的尴尬: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引人忧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对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怎么想也不能正确书写。《中国青年报》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同时,大多数人(74.2%)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
还有机构以“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进行的测试显示:“旖旎”两个字写不出或写错的比例为95%,“寂”字54%,“寞”字65%,就连“跳”字也有19%。
去银行存款,不照抄书写范例怎么也想不起来“贰”字怎么写;遇到“邋遢”、“寂寞”等稍复杂的字,迷茫者大有人在。
对于想不出的字,不少人的解决之道是: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此类做法,虽则于使用上并无大碍,但多少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数千年历史的汉字,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记住”。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
北京一位中学教师表示,自己教高一学生时,曾对学生做了个小检测,要求写出“大写数字1-10”,香港的“港”字,“福兮祸之所伏”的“兮”字,“结果非常不理想”,大部分同学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是错的。
面对国人书写能力退化的现实,有媒体甚至刊文指出:“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已经不会写中国字了。”
国外媒体也开始专注中国人的书写现状。英国《卫报》日前的一篇报道称,许多中日年轻网民出现忘记如何写字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过于依赖电脑和手机中以字母为基础的输入法。调查显示,这种被称为“字体失忆症”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导致中国年轻人对本国古老书写系统的前景感到担忧。
美国《洛杉矶时报》也曾刊发题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发现自己常常忘记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文章。文中称,“几乎你遇到的任何中国人都坦诚自己记忆力衰退,就像患老年痴呆的某个状态。握紧笔的手在纸上要写字时,突然出现了尴尬的停顿,而这些字在孩提时代不知道学习、重复默写过多少次。”文章被翻译成中文传至国内后,曾引发一场范围不小的讨论。
为何国人书写能力堪忧?技术冲击还是欠缺敬畏之心?
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为何在当下遭遇如此“冷遇”?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首当其中的因素。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该篇文章同时指出,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还有评论出,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
“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甘肃日报》的一篇文章则认为,汉字书写的退化,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责任,更有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不严,应试教育下的各种考试竞赛对书写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师生把汉字书写问题置之角落,渐渐遗忘掉了。
多数专家学者在谈及汉字书写问题时,都表示出了担忧。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只是暂时性失忆,事后他们会通过查询字典、手机、电脑,复习字的写法,这种现象并不影响他们对汉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响汉字的传承。”学者赵平安持这样的看法。
如何应对“提笔忘字”带来的危机?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
作家阎真也认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
另据媒体报道,福建、湖北等地已出台了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措施。
但这些举措能否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曾在湖北省武汉二中执教的闫姗认为,在湖北这样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写字课程很难落实。“除非列入考试,不然写字课程很难推广,通知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有媒体文章指出,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就已对中小学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等提出了要求。然而,这些文件的出台并没能阻挡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据2009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3000多名受访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有4位委员提案“加强写字教育”,呼吁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科技日报》刊发的一篇评论认为,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并非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汉字的写字活动分为汉字应用和汉字艺术两个范畴,汉字的各种形体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历史演变,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书法艺术的水平与全民书写活动的程度相关,应重视公民的写字教育,不一定每一个公民都懂书法,但写字应当成为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
有评论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
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
《重庆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当下我们对汉字的态度,是否已过于轻薄与亵渎?电视上到处是篡改成语的广告语,大街上到处是错别字招贴,很多大学生不识繁体字、不能读传统典籍,很多白领不知笔墨纸砚为何物,甚至不能提笔写字。长此下去,真不知汉字会否毁在我们手中?
还有评论直言,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更是疾呼,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种种评论之中,似乎也并无良方。可以确定的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