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文明源自中国?人面岩画千年旅程留永久的谜 |
www.sinoca.com 2009-10-15 世界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谁发现了美洲大陆?一般人的回答是“哥伦布”。事实上,据考古研究,史前亚洲人不只一次到达美洲;欧洲人也不是一次就发现新大陆。早在公元1000年时,北欧挪威的维京人,就在加拿大的东部建立过居住营地。然而,史前中国人到达北美洲,最早可能在距今4000年以前,证据是他们沿途留下的众多人面岩画遗址。
◎东亚北美 找到连接点
美洲的土著居民来自亚洲,这在体质人类学上,获得确证。但在文化人类学方面,长期以来并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即没有在文化、宗教或艺术方面找到一种相同的形式或器物,广泛存在亚洲和美洲两地。但是随着人面岩画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突破。史前岩画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主要磨刻人面图型的岩画被大量发现在东亚地区,主要在中国,另外南韩和俄罗斯东部的黑龙江流域也有少量,总共数量在五、六千幅。而同一类型的岩画也大量地出现在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海岸,经美国西部几个州,止于加州北部。遗址有230余处,数量也约5000余幅。
这些凿刻在两大洲山岩或海岸礁石上的人面岩画,具有共同的制作技法、构图特征、表现风格,以及对岩画凿刻地的要求。在遗址中也都出现三种相伴随的符号:太阳形、同心圆和众多的小圆凹。
史前图形岩画,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但仅以人面为表现对象的岩画,却只出现在环北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中,其它各洲没有或极少。在中国,有风格多样的岩画,人面岩画却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和系统。虽然它不集中在一个大的区域里,但它以连续线性的方式,构成三条大的传播带。总长达数千公里。
在北美洲,人面岩画集中在一个大的区域内,沿着阿拉斯加岛屿,沿海岸向南延展到北美中部。美国学者将北美洲岩画分为九大区域,人面岩画为一单独岩画区,称之为西北滨海岩画。由此看来,只要在东亚和北美两大人面岩画区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两大系统的岩画就贯通了,成为只因大洋而阻隔的同一岩画区。而最早发现的两个人面岩画遗址,恰是这样的连接点。
◎亚洲最东面 找到遗址
在 100多年前的1897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次著名的“杰斯伯的探险活动”,首次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作科学探险。考古学家Bertold Laufer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的江边,发现了第一个人面岩画遗址,百余个人面形岩画凿刻在江边的大石头上,考古报告发表在1899年的“人类学”刊物。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亚洲最东面的一个人面岩画遗址。
但是100多年来,美国学术界几乎没人注意到它,上世纪90年代我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图书馆调出那本刊物时,似乎我是第一个阅读它的人。50年后的1947 年,美国考古学家Robert Heizer发现了北美洲的第一个人面岩画址,位于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上。这个岛在阿留申群岛东端,凿刻在面西海岸岩石上的百十来个图像,主要是一种无轮廓人面像,即两眼带一嘴。在表现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嘴的两角下方各凿有一个圆凹,大部分人面像都是如此表现,这其实是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文化中一个基本图式。众多发掘出的骨、角器上,刻有的无轮廓人面嘴下都有两个小圆凹。
科迪亚克岛岩画的发现,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它是北美最西面的一个人面岩画址。其实,只要将这里的人面岩画与隔洋相望的黑龙江下游岩画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的相同。然而,那时人们的视野没有那么大,之后的近半个世纪来,也无人做这样的比较研究,认为只是一则单独的案例。
时至上世纪70年代,美加学者在西海岸发现了众多而密集的人面岩画。这些发现指证着这样的事实:它们都有共同的宗教文化内涵,自成体系;其次,它们为传播所致,而且是贴着海岸窄窄地在南北上下几千公里内传播。
于是问题提了出来:它们怎样传播的,由北到南还是由南到北?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加学术界主流观点仍是:人面岩画由南往北传播。他们不能想象寒冷如阿拉斯加的地区,会出现一种具有强大动能和活力的文化因素,顽强地沿海岸朝遥远的南方传播。而大洋彼岸他们又没有朝那里望上一眼,毕竟那时那里只发现了一处人面岩画址。
于是学术界一致地认为,是在西雅图和温哥华,史前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这种岩画文化,然后朝北发展,到达阿留申群岛东端,一路留下众多人面岩画。
◎加国女学者 力排众议
只有研究者Beth Hill发出不同的声音。她是实地考察北美人面岩画最多的学者,自己有一条海船,同丈夫一起,断断续续,几十年来一个岛接一个岛地沿西海岸寻找岩画,着有“太平洋西北海岸印第安岩画”。也许由于大量实地接触岩画,她感悟到:“在我们的岩画区域中,确实有些证据能够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岩画的某些艺术传统,源自于古代中国的文明。这种文明曾扩散在环太平洋区域。”(In our petroglyph region there is som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 art tradition generated by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China that diffused around the Pacific Ocean。)
然而,她只是加拿大温哥华岛上的一个地区图书馆管理员,她的声音无人重视。1993年,我在哈佛大学做这项研究时,设法联系上了她,并寄去一本我新出版的有关中国人面岩画的专著“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她十分激动地给我写信说,在1974年完成她的著作后,就想收集亚洲和中国这方面的资料,“……我重返剑桥大学,希望作这样的课题:环太平洋地区岩画研究。但是后来发觉无法完成这样的课题。因为要翻译中文和俄文的考古报告,实在太困难了”。事实上不仅是语言,那时中国的人面岩画尚未发现。但是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学者,以其敏锐的悟性,感觉到中国存在这样的史前艺术。她邀请我去她那里考察岩画,但在我即将动身时,她却遗憾地过世了。
◎三大分布带 中国衍生
岩画在中国大量发现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盖山林先生发现阴山岩画,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发现10万幅以上的各类岩画。人面岩画的发现也在其中。但是各地在公布时,往往将其混淆在其它岩画中。确实,中国人面岩画没有出现在一个独立和同一的区域内。
我是在实地考察中国当时几乎所有岩画遗址后,才发现它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以连续线性的方式,一个个遗址地传播,在中国境内衍生出三大分布带。
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经宁夏,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另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人面岩画是中国境内制作最精美,图像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岩画。
在如此广大地域内传播,岩画符式的规定性,基本恪守如一,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些5000年前凿刻在山里的人面岩画,在很多方面构成中国上古文明的源头。如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岩画中的无轮廓人面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古书“山海经”中很多记载,能在人面岩画遗址中得到印证。岩画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哲学相一致。甚至它的不少图形,成为某些与巫术和祭示有关汉字的祖形。特别是“皇”字,其祖型几乎与晚期变异的人面岩画相一致。人面岩画正由于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文化原动力,才能翻山越海地传播。
相同的表现方式最具有表现特征的北美科迪亚克人面岩画,是在嘴角下凿两个点。但这样的表现方式,是源于东北亚黑龙江下游的那个遗址。在那里有三种体现法:一是在人面鼻孔下出现四个孔;二是将下面两个孔的距离拉开,分别凿在两边脸颊之中;第三种是将这两个圆凹降到嘴的两角之上,只是没有落到嘴角之下。而这三种小圆点的表现方式在中国人面岩画中都有大量存在。尤其是两个圆点凿在两边脸颊中间,表现的更为规范典型。不少龙山文化的玉器上都铭有此图。
◎中俄岩画 相似处更多
中国人面岩画与俄罗斯黑龙江下游遗址间的相同之处,则更多。那遗址中的很多表现因素,如人面眉心纹,脸颊上的弧型刻纹,无轮廓人面的形状,都能在中国,尤其在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址中找到。1990年,在大连郊区三面环海的北吴庄,发现一座6000年前的大型聚落遗址,出土有三片刻有人面图形的陶片。其中一个人面的嘴角下两侧各钻有一孔,与科迪亚克人面岩画中表现的相一致。
传播的途经与年代翻开地图就能看到,在东北亚与西北美洲之间的大洋中,躺着一条有十几个岛屿构成的阿留申岛链。上个世纪的6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在该岛链中的田那克岛,发掘出20块刻有图像的鹅卵石和三个人头雕像。其中五个卵石上刻有无轮廓人面像,一个残破卵石的人面图显示,两嘴角处都刻有一个小圆凹。极似黑龙江下游遗址中的表现,两个小圆凹尚未落在嘴角下。到了更东面的科迪亚克岛,就落在嘴角下了。卵石刻纹的年代为距今3100年到1500年。有一个骨质人头雕像,其嘴处理为一贯透性圆孔,甚似中国北吴庄遗址中一个陶刻人面图的表现。刻有无轮廓人面的卵石片,在阿留申的其它岛屿中也有发现。
由此可以推测,东北亚的人面岩画在向美洲西北海岸传播时,经由了阿留申群岛。现在想来,那是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过程。
具有镌刻人面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国史前居民,先经由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再沿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河口和黑龙江下游,分别留下人面岩画遗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携带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或就地制作此类图像。当登上美洲西海岸时,又恢复了在山岩上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海岸线向南迁移至加州北部时,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画。完成这个过程,大概要有数千年吧。
1909 年一艘蒸汽拖船带着吊车,想把在加拿大维多利亚海滩上的一块刻有精美人面岩画的礁岩,运到西雅图的博览会上。他们挖了15深,仍然没见到礁岩的底,令人惊奇的是那里仍有凿刻的岩画。海水涌了进来,无法再深挖,又吊不起那岩石,他们只得放弃。由此看来,北美洲的人面岩画也很古老。
从考古发掘获知,在美洲西北海岸较大范围内出现,并数量一下增多的滨海冬季营地遗址,是从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的。而那些遗址的发现,恰与人面岩画密集出现的区域相重叠。由此有理由认为,人面岩画从东北亚传播到美洲西北海岸的时代,应在这一时期,即距今4000年左右。
◎神秘图案 留永久的谜
问题在于当时美加的学者并不重视这批人面岩画资料。于1977年始,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与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合作研究一个科题,“洲际十字路口─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文化交流”。研究逾时十年,两国共投入40位学者,于1988 完成。同年两国举办同题大型展览,并出版一本极辉煌的书,然而该研究没提及两洲间人面岩画。
因此,当该研究科题主席威廉‧菲茨夫(William Fitzhugh)获知我也从事这方面研究时,两次邀请我去他博物馆演讲和研究,审视了相关资料后,他评价道:“人面岩画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两大洲间史前的文化交流,同时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中国。”我的论文也在他主持的博物馆刊物上发表。
然而,新的问题又提出:史前中国人为何要迁移到美洲去?他们何以知道在波涛汹涌的大洋彼岸,会有另一个大陆存在?
人面岩画千年旅程,以其神秘图形,留给现代人一个永久的谜。
(作者:宋耀良 曾在哈佛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岩画研究)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