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称人类活动将致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
www.sinoca.com 2009-08-03 人民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环保主义者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由于受疾病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濒危物种正面临威胁,地球将出现“第六次大灭绝事件”。
据英国《卫报》报道,报告警告说,人口增长、污染和物种入侵给南半球的物种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群岛可能成为灭绝事件的重点地带;中太平洋群岛、西太平洋群岛和西南太平洋群岛的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政策,否则该地区本已经糟糕的物种灭绝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研究人员对24000万份已发表的报告中有关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本土植物和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汇编,其中包括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6个地区。报告明确了动物种灭绝的6大因素,几乎所有的原因都在某些方面与人类活动相关。
“我们这里声名狼藉,有着可能是地球上最糟糕的灭绝记录。”报告首要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科学家理查德·金斯福德(Richard Kingsford)说,“我们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环境,但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其中的大部分遭到破坏。物种因为栖息地的流失和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采、污染和野生动物疾病而面临威胁。”
这份发表在《保护生物学》杂志上的报告强调,生态系统的毁灭和退化是最主要的威胁。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改变或者破坏了一半的林地,剩余的森林有大约70%因伐木遭到毁损,80%受到威胁,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困境,报告说。
入侵的动物和植物毁坏了很多太平洋岛上的本土物种。外来物种的影响通常会与岛上的污染和人类影响共同作用。此外,塑料制品和钓鱼工具带来的危险也在升级。
有超过2500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已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立足,同本土物种争夺阳光和养分。很多物种是由政府、园艺家和猎人引进的。报告说,同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一致,澳大利亚的平均温度升高了,部分物种被迫向南极洲和其它纬度更高、更凉快的地方迁移。
报告着重指出了几项研究的结论,来自禽疟原虫和壶菌等疾病的严重威胁导致蛙类数量下降;一种传染性面部皮肤毒瘤在塔斯马尼亚袋獾中快速传播,使得这种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了60%以上。
植物的境况也同样糟糕:一种被有意引入澳大利亚的根菌已经毁坏了好几个物种。
为延缓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报告提出了几条建议:颁布法规限制土地使用、伐木和采矿等行为;限制故意引入外来物种;减少碳排放和污染;限制水产养殖。报告尤其关注拖网捕鱼以及氰化物和炸药的使用,并呼吁建立野外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
“环境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严重,除非我们聪明些,减少对自然的干涉。”金斯福德说,“除非我们明确这一点,否则我们的后代必将在生活品质和环境上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我们这里‘世界第一动植物灭绝地’的臭名声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物种大灭绝事件
白垩纪第三纪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这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导致1/5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此次灭绝事件被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
三叠纪末期 大约2亿年前,大西洋中部熔岩爆发引起洪水,这被认为造成了致命的全球变暖,超过1/5的海洋生物和一半的海洋种属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 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2.5亿年前,95%的物种死亡。灭绝原因目前科学界还存在争议。
泥盆纪晚期 大约3.6亿年前,1/5的海洋生物灭绝,灭绝的海洋种属超过一半,原因未知。奥陶纪—志留纪 大约4.4亿年前,由于冰河形成和消融交替引起海平面上下波动,1/4的海洋生物灭绝。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