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可能身穿一套永不腐朽的玉衣,如同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身着的玉衣。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则要殉葬以追随秦始皇到地下生活,她们的遗体安放在他的身边。
埋葬始皇帝的土堆,形状像座金字塔,坐落在渭河以南、骊山以北、距今临潼县城东35千米的骊马坡上。秦始皇陵高76米,低于埃及法老胡夫的吉萨金字塔(高147米)。但它的周长有1250米,这使它成为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金字塔。秦始皇陵被两层围墙隔开,形成内城和外城。内、外城各有4个门。秦始皇陵朝向北极星,这似乎意味着统治者占据着宇宙的中心,而其他人则围绕在他的周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开始营造皇陵,他征召了大约70万名劳役,用了将近11年的时间建造自己的陵墓。
1977年,在这座金字塔的西北发现了寝宫的遗址。3年后,在距金字塔西20米的内外城之间的坑内发现了两辆铜车马,附近较小的坑内还发现了马的骨骸。1979年,在陵墓西侧150米处发现了31个小坑。考古学家把这些坑称为"珍禽异兽坑",因为里面有许多珍禽异兽的遗骸。附近有一个埋葬11个囚犯的较浅的陪葬墓,这些遗骸的手腕和脚踝都被捆绑着。在东南面的91个坑中,还发现了马骨和马夫俑同坑埋葬的"御马厩"。
那么秦始皇陵究竟是怎样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陵墓的顶部镶嵌的珍珠和宝石,象征着星空的面貌;地下宫殿是一个缩小的帝国模型,其中包括了山、峡谷和水银灌注的河流、湖泊;装满了油的灯映照着顶部闪烁的星星和地面泛光的水银湖;在湖的中央放置着保存皇帝躯体的石棺。 秦始皇可能身穿一套永不腐朽的玉衣,如同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身着的玉衣。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则要殉葬以追随秦始皇到地下生活,她们的遗体安放在他的身边。
堆满珍宝的陵墓设置了许多机关,比如隐秘的陷阱和石门,以阻挡入侵者。最后一批离开陵墓的工匠被关在封闭陵墓的一套双重石门内。为了保守秘密,这些工匠都被活埋在陵墓内。不过,金字塔内的陵墓未被发掘,真实情况我们尚不得而知。
根据考古发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临近陵墓外城东面1.5千米的坑里,埋藏着一支与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马俑,共有超过8000个兵马俑和马车。
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建造兵马俑坑的呢?工匠们首先在地面上用木桩划出坑道的挖掘范围,接着挖掘坑道。然后用锯好的原木夯实每个坑道的地面,再铺上青砖。每条坑道的尽头再装上木制的立柱和门楣。
每个武士俑重约半吨,是用马从几千米外的陶窑运过来的。到达俑坑后,他们将武士俑从坑道入口陡峭的斜坡移进已经布置好的军阵中。不过,这种运输过程肯定隐含着一项惊人的工程技术。我们当年从西安的博物馆商店定购了一尊仿制的武士俑,这尊武士俑运达英国后,我们发现,把他从汽车搬到房子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在武士俑的下面铺上数根平滑的圆木,圆木先用水浸湿,以减小摩擦。我们推着武士俑在圆木上滑动,把后面空出来的圆木再铺到武士俑前面,结果,移动100米的距离,就让我们3个人花了5个小时。
由此可见,当时那些修筑兵马俑的工匠要面对多么艰巨的困难。他们的工作难度至少是我们的 8000倍,而从陶窑到坑道几千米的复杂地形也不是我们自己穿过草坪的短暂旅程所能比拟的。我们把武士俑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也是件危险的工作,第一次尝试时,底座的一个角突然断裂了。武士俑本身也是有启发作用的:他促使人们注意到,基座的后部有一个角是有意缺失的。这使我们注意到古代文明中常常通过有意识地遗漏某些细节来掩盖古人的秘密信息。
咸阳的博物馆商店制作兵马俑的仿制品时,也使用古老的技术。陶俑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黏土圈挤压在一起制成躯干的外壳。胳膊和腿也是这样制成的,然后再粘到躯干上。手是单独模铸的,然后用泥釉固定到手臂腕部底端开口的凹槽里。这时,在陶胎表面覆盖上用手工制成的黏土以表现不同的制服。在接上头部前,要把已完成的模型先放入温热的黏土窑中缓慢干化5天。黏土窑的焙烧温度要求达到摄氏1000度。头部由工匠雕塑后独立制模。工匠用黏土给陶俑加上发式和面部造型。头部烧制好后再插在躯干上,留的接口都很宽松。因此,每个头部都可拆卸。
大约有10%的陶俑会烧制失败,这是由于黏土、水或者窑气不纯,或者窑温起伏不定。好的制品在敲打时会发出叮当的声音;而有瑕疵的制品会发出沉闷的声音。
在兵马俑上曾经发现用颜料制成鲜艳的彩色绘画的痕迹,考古学家因而推测,从前所有的陶俑都有鲜艳的颜色显示了按这种色彩调配的仿真陶俑)。
军阵就位后,在顶部撒上一层灰泥粉,然后用麻布席垫盖住灰泥,这可以吸收入口处的湿气,接着在席垫上覆盖1.5米厚的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