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广州越秀区东华南路联想电脑专卖店内怀疑发生一起手机爆炸事件,一名20来岁的店员颈部大动脉破裂,当场死亡。新民网记者致电联想集团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能肯定是联想的手机”。查阅其他媒体,也只能确定出事手机是“品牌手机”。如果确定手机是品牌手机,那么把品牌名称报道出来有什么难度呢?
明明是涉嫌品牌手机出事,诸家报道无一例外地出现“业内人士”,告诫消费者要注意品牌选择。更有甚者,大肆拿山寨手机说事,像极了多年前的阜阳大头婴儿奶粉事件。当年媒体被三鹿公关之后,只是把罪魁推给“假冒产品”,最后不了了之,终于在去年酿成更大范围惨剧;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一个突破性进步,那就是媒体不再为品牌者隐瞒,所以才有三鹿的破产,企业高管被判刑。
以此为鉴,我很担心资讯被堵之后,猜测和谣传会引起又一波社会性恐慌,打击整个手机产业。毕竟提高产品安全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是机制问题。
锂是一种活跃金属,危险性是天然存在的。正是这个原因,锂电池从军用到民用花了四五十年时间。现在锂电池大规模民用,不是因为锂电池的危险性被排除了,而是危险性被控制住了。全美国一年大约发生三四十起锂电池爆炸事故,与数亿数十亿枚正常使用的锂电池所带来的便利相比,这点危险性是可以接受的。虽然如此,但是增强锂电池安全性仍然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作为资深业内人士,我忍不住闲话几句。在手机爆炸案导致消费者担忧之时,光是教导消费者购买品牌机,帮助不大。现有的几大手机品牌,均发生过电池爆炸事故。作为高档电器品牌的代表和民用锂电池事业开创者,索尼甚至出过锂电池工厂被炸飞的事故,2006年索尼锂电池召回事件波及整个笔记本行业。我不排除可能存在从未出现电池爆炸事故的手机品牌,但那一定不是大品牌,一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山寨品牌。那不是因为它的质量好,而是销量太少。
在手机电池发生爆炸事件新闻中,以“业内人士”身份鼓励消费者购买品牌手机,会造成品牌手机电池一定可靠的错觉,这不亚于谋人钱财害人命。正确的态度是对任何产品都保持警惕心态,例如不要让手机长期靠近要害部位,打手机时尽量用耳机,电池充电时远离易燃物品,锂电池不要长时间充电,也不要等到电池没电再充电,锂电池适合在含电和低温状态下储藏等等,养成相对安全的使用习惯。
尽管消费者对商品的安全性要承担一定的鉴别责任,但是在锂电池的安全性这个问题上,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比鉴别假钞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既然消费者不能胜任人肉验钞机,更不能胜任人肉电池鉴别机。虽说是电子材料专业毕业生,手机行业资深从业者,我得承认我没有这个能力,更遑论普通消费者。
虽然制造商不能根绝产品的安全隐患,但这不是制造商免责的理由。正好相反,由制造商承担产品安全事故后果,是最好的制度安排。让制造商承担产品事故后果,制造商积极的选择是努力提高产品安全性,消极地选择是向保险公司购买产品事故险,因为厂商知情权较消费者高,保险费率议价能力强。因此,让制造商承担事故损失,或者让消费者自担损失,优劣显而易见。
让制造商承担后果,需要公安司法部门一系列后续工作,但是第一步是把案件真相公之于众,把最容易报道的品牌写出来。品牌的作用不仅限于广告宣传,主要是便于传播。在某产品品牌名称不能被自由新闻报道的情况下,品牌不能凸显其质量价值。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